武汉光谷“掘金”科教资源

发布时间:2017-01-23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张 宁    
 
  围绕打造“体制区、开放区、创业区、产业区”,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谷地效应”,武汉光谷将区域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79所高校发明专利数量比不上一个浙江大学,2013个规模企业发明专利数量抵不上一个华为……曾经,武汉也在反思是什么阻碍了科技创新,为什么科教大市的丰富资源没能成长出具有国内乃至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新兴产业。如今,武汉·中国光谷已经成为观察我国高新产业聚集、创新创业培育的典型样本,呈现出光一样的发展速度:平均每天新增企业59家,新增专利近44件,15名硕士以上人才落户

打通“肠梗阻”,打破科技创业束缚

武汉是中国较大智力密集区之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量居全国前列。但长期以来,从实验室走进市场,总是隔着一堵无形的墙。科技成果转化审批时间长、手续繁杂,大量的科技成果因此成为纸上专利。

光谷新区(东湖高新区)的创立,就是为了尝试科技成果转化,瞄准区域内42所高等院校,50多个国家、省部级科研院所,将智力转化为真金白银。近年来,光谷开启一系列改革,打破束缚,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

2012年,光谷开展科技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三权改革,即通过市场化方法进行科技成果确权、定价、交易,确立实惠归个人、荣誉归单位、利益归社会的科技成果转化三归机制,明确将三权下放到科技人员和创新团队,将收益比例提高到70%以上,最高可达99%。突破尺度之大,甚至令中关村称羡。随后,光谷完善6条突破性政策,颁布新黄金十条,企业及校企建立研发机构,每年最高可领1000万元研发补贴。政策出台两年内,光谷就有600多项科技成果顺利完成转化。

此外,光谷借鉴美国、以色列等先进国家经验,从优化服务、完善平台、繁荣主体、丰富要素、营造环境等方面,出台“创业十条”,全方位解决创业者痛点。同时,出台促进成果转化应用的“科技十条”,提出科技人员可“留职”离岗创业,打造富有活力的创业生态。另有“青桐”计划,鼓励大学生到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

一系列政策创新,释放了体制活力。而法制先行,更能给创业者一颗“定心丸”。20151月,《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出台,从管理体制、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及创新容错免责等9个方面支持创新创业。这部光谷基本法固化了改革创新的政策措施,以法规形式保护改革者,激励创新者,可谓彻底破除了创业者的束缚。

体制机制的创新既包括放权,也涵盖松绑。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定位为省政府派出机构,被赋予市一级管理审批权限。公务员实施全员聘用,组织部门备案即可引进任用。此外,还成立政务服务局,一枚印章管审批;上线政务云平台,着力创新政务服务,提高效率。201210月起,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每月到东湖高新区调研并现场办公,研究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困难和问题,支持光谷创新创业、加快发展。

体制机制的步步突破,释放了创新的巨大活力。如今,脱胎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的烽火科技集团成了“会赚钱的实验室”,校办企业华中数控在校外生根发芽,华工科技变成了大产业集团,让光谷成为武汉创新引擎。

有科研成果,就不让因缺钱而夭折

成果转化要靠资本推动,但现实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缺资金、融资难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资金的极度短缺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往往使得项目错失了市场的机遇,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很难。

不过在光谷,只要有科技成果,就没有一家科技企业会因缺钱而夭折。一些企业甚至没投一分钱,公司资产就达几百万元。

伴随着光谷的发展,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一直没有间断:通过政策引导,促进金融机构和创新型科技企业集聚。同时搭建各类平台,为金融企业“输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宽松、公平的市场环境。2015年,《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发布,支持东湖示范区建设资本特区。目前,光谷已形成了较完备的科技金融创新政策支撑体系,集聚了创投机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担保机构等所有金融资源,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公司超过1000家。特别是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境内外上市企业36家,新三板挂牌85家,四板挂牌交易近2000家企业。

对于引资,光谷不搞“嫌贫爱富”“抓大放小”。“瞪羚企业”是硅谷对于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的特称,这类企业“个头”不大,跑得快、跳得高,年增长率可达50%甚至100%。诸多发达国家均将瞪羚企业作为衡量区域创新创业发展的指标,一个地区的瞪羚企业数量越多,表明这个地区的创新活力越强、发展速度越快。自2011年开始,光谷每年遴选100瞪羚企业,在政府采购、企业融资、创新平台建设、发展空间拓展等方面给予支持。如贷款贴息方面,对本年度认定的瞪羚企业予以认定当年支付银行贷款利息总额25%的资金支持,最高不超过50万元。

2016年度光谷瞪羚发展报告》披露:299家新晋瞪羚企业,年收入起步1000万元,半数以上收入在100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总收入高达172亿元,同比增长41.3%,成为光谷创新发展的强劲生力军。这群科技瞪羚,来自光电子、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光谷五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逾60%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地球空间信息、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布局。

鼓励“野蛮生长”,拒绝“棍棒执法”

光谷在“光”更在“谷”,“光”是产业,“谷”是体制机制以及与之契合的文化和价值观。只有海纳百川的“谷”,才能集聚八方人才。

硅谷创新经验中,离不开“自由”二字。借鉴硅谷经验,光谷秉持“城市合伙人”理念,将创新者、创业者、投资人的“痛点”当作工作着力点,以开放、多元、包容的胸怀竭力当好铺路石、清道夫,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人文环境、营商环境。

对创新创业者,光谷鼓励“野蛮生长”,拒绝“棍棒执法”,全力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人才自由流动、技术自由转化、资本自由融通的创新生态环境。由此,打造了宽容失败、关系简单的价值环境。

在光谷,创新创业者“找人、找钱、找技术、找场地、找市场、找圈子”的创新生态体系日益完善。在光谷,不用刻意维护与政府部门的关系,很多事给政府打个电话或发个微信就能办成。在光谷,创业失败并不可耻,而是为下次成功铺路。对创业失败者,最长给予6个月的失业保险金,补贴已缴纳的社保费用50%,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贷款本金损失的30%给予风险补偿……一系列政策,支持创业者们东山再起。

在宽松优厚的创新环境培育下,形成了“敢于冒险、宽容失败、激励创新、崇尚成功”的光谷文化。这里集聚了大量有梦想、有才华、有技术的人才;这里作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型产业发展迅速;在光通讯、激光、红外等某些方面,光谷的水平就是国家最高水平。最近5年,光谷新增2300亿元企业,1200亿元企业,5个百亿元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83家增加到1063家,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武汉市一半以上,上市公司占湖北省的1/3、武汉市的2/32015年,企业总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

2015年,光谷提出全面建设自由创新区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创业中心,叫响了美国有硅谷,中国有光谷的品牌。20166月,硅谷小镇项目签约落地,计划35年内建成,并将引进硅谷创新模式

(作者单位:群众杂志社)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