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实体经济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不仅难以成为抵御金融危机的基本力量,反而成了经济复苏道路上的短板。实体经济运行状况不佳,除由于自身创新能力弱、适应市场能力差、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外,最主要原因是没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和金融秩序。也正因此,加快金融改革步伐,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能力,就成了理顺实体经济与金融关系最为重要而紧迫的一项工作。其中,选择福建省泉州市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是金融改革迈出的实质性步伐之一。
金改试验区缘何花落泉州
泉州市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方案,是2012年12月19日由人民银行牵头、12部委联合发布的。这也是继浙江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广东省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之后,全国第三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泉州成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泉州不太起眼、不太引人注目,出镜率很低,行事很低调,完全没有温州和珠三角城市那样家喻户晓。殊不知,泉州也是一个民营经济十分发达、实体经济基础厚实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的民营经济年均增速超过了30%。同时,泉州市一直十分重视实体经济的培育与发展,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泉州的工业总产值已连续20年位居福建省首位,形成了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等3个产值超千亿元,装备制造和建筑建材等2个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目前,泉州制造的运动鞋和旅游鞋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世界总产量的20%,石材出口量约占全国35%,工艺陶瓷出口量约占全国65%,糖果产量约占全国20%。
尽管泉州的民营经济十分发达、实体经济也相当厚实,但是,在如何处理好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方面,也存在着和其他地方一样的问题,那就是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数据显示,泉州有超过12.5万家的中小企业,与银行产生信贷关系的竟然不足25%。也就是说,超过75%的中小企业,都是依靠其他途径解决融资问题。要知道,在直接融资市场并不发达、直接融资比例偏低,且直接融资主要服务于大中型企业的情况下,中小实体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资金支持比例如此之低,只能说明这些地方的地下金融活动相当活跃,企业求助于地下金融组织的现象相当普遍。自然,这些地方的金融环境就不可能好,金融秩序也不可能规范。在现代经济体系下,没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和金融秩序,经济发展怎么可能稳定、有序呢?又怎能应对金融危机这样的重大冲击呢?
也许正是因为需要与可能严重脱节、金融与企业严重不协调,才更加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问题、理顺关系。泉州市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也就顺理成章。而从泉州的金融改革试点方案来看,也是非常具体、非常务实的,体现了金融综合改革的原则和目标,也体现了在泉州进行试点的初衷。
金融服务模式初步形成
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一项专门的内容,选择一个地区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说明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按照经济与金融的关系,金融必须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说明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违背了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已经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作用与影响,需要通过改革,对金融环境、金融秩序等进行治理与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泉州的金融综合改革方案,在设计和规划方面,就是重点从目前泉州、也不限于泉州面临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中央对泉州的金融综合改革试点更是充满希望,希望通过泉州的试点,能够为其他地方提供一份可复制、可推广、可运用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方案。
而从泉州金融改革方案推出以来的实施情况看,也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效,摸索出了一些经验,特别在金融服务方面,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模式,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形成了产业金融服务新格局。全市共建立完善了11个产业融资合作平台,设立了海洋等产业金融专营机构和高新区金融服务中心,探索开展“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创新试点”,推动企业成长全过程、重点产业全产业链和产业转型升级全过程金融服务。目前,泉州全市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重点行业、重点产业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例超过了50%,远高于此前水平。
第二,搭建了小微金融服务新平台。如何有效地服务小微企业,是泉州金融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如果对小微企业的服务不到位,就等于没有服务好实体经济。很显然,这也是泉州金改的一个重点。应当说,泉州在试点中基本做到了,在全国率先建成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整合导入17.23万家中小微企业、704多万条基础信息数据,实现分散在工商、税务、质监、水电气等17个条块部门单位企业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基本打通银行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对接通道。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重点小微企业融资项目库”,筛选有市场、有潜力、信用记录良好但抵押担保能力不足的小微企业入库,通过以信用信息为基础,以信用评级和政府增信为两翼,服务小微企业融资。
第三,营造了普惠金融服务新环境。创新三农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20余项,在全省率先实施农业经济作物种植保险(安溪县财政补贴型茶叶种植保险)试点,探索发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等抵(质)押贷款,涉农贷款余额增速高于各项贷款余额增速0.47个百分点。还有,在泉州农商银行、农信社推出集生产、消费于一身的贷记专项卡——普惠金融卡,专项服务全市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以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普惠金融卡具有“取现额度高、授信期限长、随借随还”的特点,有效满足了资金需求“短、急、平、快”的特点,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富民惠农”金融创新。
第四,打造了消费金融服务新亮点。如七匹狼集团成立的国内服装行业首家财务公司,当年6月集团公司就与财务公司订立金融服务协议,期限三年,财务公司向集团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提供综合授信额度。目前,财务公司贷款余额已经达到4.65亿元。再如落户泉州的兴业消费金融公司,从落户到如今已发放贷近46亿元,解决了很多企业的融资问题。也许有人会说,支持消费改变了金融改革初衷。笔者认为,一点没有。因为,这些消费金融公司、消费业务,更多的是与泉州当地实体经济进行对接,与特步、福诚、日春茶业等一批泉州当地品牌商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也为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发展带来新增长点。也就是说,消费与实体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第五,建立了民间金融服务新规范。按照民间金融发展的相关规定,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民间金融组织。截至2016年9月末,石狮市金融服务中心和晋江恒盛民间借贷登记服务公司登记民间借贷累计4747笔、融资金额327.26亿元,有力促进了民间融资规范化、阳光化。民间金融行为规范了,信用增强了,服务到位了,对防范金融风险是有极大好处的。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筑牢金融风险防线,设立14.84亿元的应急保障周转资金,向4060家企业提供“过桥”资金725.84亿元,也可以有效避免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出现风险。
关键是政企银上下联动
应当说,泉州金改四年多来,取得的成就是非常明显的。由于泉州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与江苏多数城市相近,特别与苏南十分相似。因此,其已经取得的经验值得江苏学习与借鉴。如在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泉州实体经济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能过剩现象严重、竞争环境恶化、品牌号召力减弱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已日益显现。以休闲体育产品为例,国内最著名的品牌大多集中在泉州市,在市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自相残杀的现象愈演愈烈,以至于各品牌企业效益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而这些问题,在江苏各个城市同样存在,有的还情况更加危急。自然,如何通过学习泉州的金改经验,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做出更加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选择,对江苏的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对江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江苏解决严重结构性失衡问题都将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泉州金改经验及遇到的问题矛盾来看,推动金融改革、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显然不能满足于某一方面的改革、某一方面的努力、某一方面的推进,而必须上下联动,政府、企业、银行齐动手、齐努力,才有可能达到目的。
在政府层面,能否确立发展实体经济意识、绷紧实体经济这根弦,对金融能否有效服务实体经济至关重要。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银行之所以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热情不高,与实体企业的诚信度不强也有关系。所以,对政府来说,如何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对金融改革、金融服务十分重要。譬如由政府牵头对企业进行诚信评级,就有利于改善金融服务环境。其二要实行风险共担。不能把风险全押在银行或者企业身上,政府通过设立相应的风险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组织保险公司共同参与等,实行风险分散管理,减少银行、企业的单方风险,就能增强双方的合作意愿,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内在动力。再者要减轻企业负担。这项工作不抓到位,企业就很难真正走出困境。负担不降,金融服务就不可能到位。最后要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登记备案制度,坚决依法打击非法高利贷、非法集资、非法逼债、非法标会、恶意逃废债等行为。
在企业层面,核心是要立足主业做文章。很多企业,之所以落到今天这样的地步,都是因为主业不突出造成的。主业不突出,不仅自身发展很困难,银行也看不到希望。自然,银行也就不可能给企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凡是那些能够得到投资者、银行资金支持的,都是主业做得很好的企业。同时,也要加大创新力度。凡是能够在市场有足够竞争力的企业,都是创新工作做得好的企业。所以,要想改善融资条件,就必须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让银行和投资者看到支持的希望。当然,企业也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特别是投融资规则,不涉足高利贷业务,增强信用意识,尤其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做到不欠薪、不转移资产、不逃避债务、不把风险留给别人。
在银行层面,首先是牢固树立“只有夕阳的产品或企业,没有夕阳的产业”的观念,决不能只对某一个产业或某几个企业进行特别“关注”、特别“关照”、特别“支持”,而应当一视同仁。其次,要鼓励多布点,多争取信贷规模,实现“两个不低于”,即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对实体经济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再次,鼓励银行多核销呆坏账、多腾信贷空间,用于支持实体企业。开展信贷业务标准化,大力清理银行的各种不合理收费。
(作者系镇江市质监局副局长、知名财经评论员)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