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全国的经济增长虽然在“四万亿”刺激后有一个反弹,但是总的趋势是一路平缓下滑。GDP增速已从2007年第二季度最高的14.9%,降到2016年第二季度的6.7%,足足跌去了一半多。但是看看杭州从2010至2015整个“十二五”期间的表现,先是同样下滑,但是从2014年起,就开始掉头向上到了8%以上。2015年重回10%以上,当年GDP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至于“十三五”开局的2016年上半年,经济增长更是达到了10.8%,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
为什么从2014年起杭州开始止跌反弹?原因或许是在2014年的9月,阿里巴巴成功IPO。那个匪夷所思的创富“神话”,真是给人洗脑提神!不但互联网创业创新之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浙江省还顺势提出要把发展信息经济放在发展“七大万亿产业”之首。杭州先是提“智慧经济、一号工程”,后来衔接省里的提法,调整为“信息经济、智慧应用”,这就是新经济。新经济一起来,新旧动能的转换就加快了——没有新的,或新的不足以顶替旧的,那经济势必抵挡不住地下滑;新的冒出来了,顶上来了,经济就又开始充满活力了!
2016年前三季度,杭州信息经济增加值1865.8亿元,增长23.1%,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24%,对全市GDP贡献率超过50%,信息经济正以不可逆转的高歌猛进姿态,为新常态下杭州转型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经过数年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艰苦努力,目前杭州市的信息经济发展已经亮点多多、硕果累累,极大地提振了全市经济发展的气势,展现出新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
——融合应用领先。个人应用全国领先,2015年,杭州网络零售总额达2680亿元,比上年增长42.6%,网络零售总额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7.0%,人均电子商务销售额近3万元(29891.3元),是浙江省平均水平的2.9倍,全年人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居全国首位。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水平领先,涌现出了阿里、网易、海康、新华三等全国性、甚至全球性以应用为导向的大型龙头企业和行业标杆企业。其中,杭州排名前十信息经济企业的增加值总量达1000亿元左右,占全市信息经济总量的45%。排名前十企业中阿里系企业数占据一半,增加值总量达700亿元左右,占全市信息经济总量的30%,阿里云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计算服务平台。
——产业优势显著。杭州信息经济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2014年和2015年,杭州信息经济产业增加值增幅均为同期GDP增幅的两倍以上。其中,软件产品集成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物联网等近年来以年均30%左右速度高速增长,电子商务服务业连续多年保持50%以上增速。经过近几年的积累,杭州信息经济规模总量大,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可谓占全省的“半壁江山”,2016年前三季度杭州规上信息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比重为49.08%。
——创新要素集聚。杭州市拥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省计算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2研究所、广电所等科研院所,以及浙大网新、中控集团等一批创新型企业,集聚了浙江省重要的信息技术研发力量。
——基础设施完备。2015年杭州市互联网普及率高达81.2%,比全省高15.9个百分点。杭州市家庭带宽普遍已达4M,具备20M带宽接入能力,固定宽带端口平均速度为34.5Mbps,均居全省首位。数据容灾集中备份中心、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平台等重大信息化基础设施运行日趋成熟。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曾不止一次谈及,“信息经济、智慧应用”为杭州发展带来了“加速度”。他认为,在GDP增速放缓压力下,近年来杭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发展信息经济,推广智慧应用,培育起了杭州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他坦言:“现在杭州已经找到了好的道路,见到了曙光,尝到了甜头。”杭州市信息经济发展一路走来,积累了一些十分宝贵的经验。
高度重视,确立“一号工程”的战略地位。在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增长势头乏力的大背景下,2014年7月,中共杭州市委召开十一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发展信息经济的战略部署,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若干意见》。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全面推动智慧应用,被杭州定义为“一号工程”。“一号工程”的宏伟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是扎实推进国际电子商务、全国云计算和大数据、物联网产业、互联网金融、智慧物流、数字内容“六大中心”建设,是培育万亿级信息经济产业集群。以“一号工程”的战略地位和高度,举全市之力整体推进信息经济发展,在全国尚属首创,在战略层面为杭州市信息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战略引领和坚实保障。
为顺利推进“一号工程”实施,杭州市还先后出台了《杭州信息经济智慧应用总体规划(2015-2020年)》《杭州市建设六大中心和推进智慧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等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一号工程”的工作安排,在战术层面上为信息经济的优先发展“鸣锣开道”“保驾护航”。
顺势而为,营造信息经济发展生态系统。以“一号工程”为统领,杭州市形成了完整的信息经济工作推进机制,建立了杭州市信息经济智慧应用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切实把信息经济摆上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杭州市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等“国字号”品牌建设,使之成为发展信息经济的重要抓手。
同时,在推进“一号工程”过程中,杭州还基本建成了统计、考核、法律、人才、政策等5大制度保障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包括电子商务、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物联网产业、智慧物流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互联网金融产业、机器人产业、集成电路产业、信息安全产业等12大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分类统计体系,率先制定实施地方性法规《杭州市智慧经济促进条例》,制定出台了人才新政27条,市级层面设立了20亿元的信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
重点突破,突出应用领先和产业集聚优势。在推进信息经济发展中,杭州牢牢把握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技术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发展契机,积极营造智慧设备研发制造氛围,努力形成智慧应用服务先发优势,以新应用催生新产业。既注重智慧政务应用,更注重智慧产业应用和智慧民生应用,以产业发展推动扩大应用,以扩大应用带动产业发展。重点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深度融合”,在微观层面推进实体企业的升级,在中观层面推进行业结构的调整,在宏观层面推进区域经济的转型。通过“互联网+”行动,以实体产业的转型升级,拓展信息数字技术的研发空间,将“产业的智慧化”与“智慧的产业化”深层渗透、有机结合,形成杭州独有的“两化融合”型产业发展模式。
在应用上,杭州市以市民服务、城市管理、智慧交通、企业服务、健康服务、家庭服务和网上办事等“七大应用”为重点,通过试点示范,推动“智慧杭州”建设,在智慧政务、城管、交通、医疗、旅游、网上产品质量监管等领域,培育形成了一批智慧应用亮点和杭州特色的智慧应用商业模式。
在产业上,积极打造产业集聚区,提升集聚发展优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滨江),如今已是杭州乃至浙江发展信息产业智慧产业的“核心区”。目前,该区已形成了千亿级规模的信息产业链,从关键控制芯片设计研发,到传感器、终端设备制造、网络通信设备、信息软件开发,再到物联网系统集成、电子商务、网络运营服务、大数据云计算等,200多家重点信息经济企业“风云际会”,形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共生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集群。
夯实基础,谋划建设一批重点平台和重大项目。杭州市积极推动建设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已成为“十三五”时期浙江省“既能干,又应该干,而且能干成的一件大事”,被寄予浙江“硅谷”的厚望。杭州市还谋划建设了以西溪谷、传感谷、云谷和云栖小镇、梦想小镇、硅谷小镇、基金小镇等“三谷九镇”为代表,以产业链为牵引、产业生态圈为载体的新型产业发展平台。如云栖特色小镇,现已集聚各类涉云企业200多家,初步形成了“云基础+平台+基础创新+基金+人才”的产业生态圈。
同时,杭州市也谋划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重点推进了与阿里巴巴、富士康、比亚迪、国千计划团队、航天八院、紫光集团等的战略合作,发挥平台型企业和院所的作用。就在2016年10月杭州云栖大会期间,杭州市政府公布了一项“疯狂”的计划:为这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城市,安装一个人工智能中枢——杭州城市数据大脑。在萧山区部分路段的初步试验中,城市大脑通过智能调节红绿灯,车辆通行速度最高提升了11%。其成功运行,标志着杭州将成为全球首个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公共管理的城市,展现了杭州市政企合作推动城市治理的理念思路和技术路径。以此为代表,信息经济领域的一批重大项目将渐次落地。
(作者分别为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首席专家、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工作人员)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