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经济下行压力未减、区域分化持续的大背景下,重庆经济依然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领跑全国。梳理重庆的经济成长脉络不难发现,重庆创造的经济奇迹并非不解之谜,而是顺应大势、塑造特色优势、释放多元发展动能的自然结果。
保持高强度投资:传统增长路径释放巨大动能
解码重庆经济动力源泉,首先不能不回答如何看待高强度投资的问题。2013-2015年间,重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高达40009亿元,占同期GDP的94%,规模及占比远超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也高于天津34841亿元的规模及占同期GDP75%的比例,这表明重庆经济具有投资驱动型增长的典型特征。
高强度投资是我国传统增长路径的重要特征。以基础设施投资改善投资硬环境,依托开发区等经济单元承载海量项目投资,构建了我国上一轮增长奇迹的内生动力机制。
与东部发达地区已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阶段迈向创新驱动阶段不同,重庆尚不具备跨越投资驱动阶段的条件,高强度投资具有历史合理性。当然,现阶段重庆投资并非传统模式的复制,而具有新旧特质交汇融合的复合性特征。
投资“补短板”为未来打下基础。重庆建市基础较为薄弱,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等短板突出,强投资具有对过去的补偿性,同时也为重庆提升建设承载力、容纳更高强度开发奠定基础。
在投资结构上呈现出多元均衡性。以2016年上半年为例,重庆投资三次产业占比为2.8:33.5:63.7;投资三大支柱中,工业投资占33.4%、基础设施投资占30%、房地产开发投资占24.3%。重庆投资中工商业占比较高,而工商业投资兼具带动当期就业、税收与涵养未来发展的综合效应,保持较高占比有利于避免投资单一造成的结构性弊端。
简政放权有效破除了民间投资发展的瓶颈。近年来,重庆大刀阔斧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三个一律”,即国家要求取消核准的事项,一律取消核准;备案事项,除国家要求必须上报备案和省级备案之外,一律下放区县备案;备案项目,一律实行网上办理,切实提高服务效率,有效激发了民间投资热情。2016年前三季度,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2%,高出全国9.5个百分点,占全市全部投资的51.9%,改变了过度依赖国有投资的传统格局。
PPP等新投资模式也在重庆渐成气候。2016年7月,全市一次集中签约PPP项目即达34个、1300多亿元,有力推动了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性债务降低、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经验表明,高强度投资具有阶段性,如何跳出强投资路径依赖将成为重庆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
嵌入全球产业链:外向型产业实现爆发增长
在上一轮经济全球化中,苏南等东部地区依托强大的要素整合能力,将低成本优势转化为嵌入全球产业链的独特竞争优势,建成全球制造业核心功能区。新常态下,东部地区传统比较优势减弱甚至逆转,重庆等中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开始凸显。
重庆敏锐把握全球产业结构性调整蕴藏的巨大机遇,顶住制造业“高端回流”“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从无到有”吸引了惠普等世界知名电脑品牌商、代工企业及近千家零部件配套企业,一举建成世界级笔记本电脑产业基地,目前正向涵盖“芯、屏、器、核”的智能终端基地升级。
重庆取得上述业绩殊为不易,得益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多重优势聚合。
一是弥补招商短板,塑造区域整体竞争优势。针对缺乏开放通道、物流成本过高等制约招引外商的关键短板,重庆创造性开通“渝新欧”班列。依托“时间只有海运的1/3、价格只有空运的1/5”的优势,极大地降低了通达欧洲的物流成本,成为重庆嵌入全球产业链的便捷通道。
二是强化比较优势,放大产业梯度拉动效应。一方面,强化劳动力供给充裕等本土优势,大力招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延长了加工贸易停留在中国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通过“整机加零部件垂直整合一体化”,打破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传统思路,在电子信息等外向型产业中创造出“一头在外”的“整机+配套”的垂直整合模式,让80%的零部件本地生产,一小时内能够采购到80%零部件,破解了进项物流高成本瓶颈。
三是整合产品链与价值链,打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重庆在国内首开先河,将销售结算等功能纳入了产业链,引进惠普、富士康等龙头企业的结算中心,深度融合外向型产业的产品链和价值链,有力推动了相关要素的最优化配置。
工业化深度推进:产业集群锻造增长主引擎
从国家老工业基地到外向型产业高地,工业在重庆经济中始终扮演着“压舱石”的角色。2016年1-11月,重庆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4.5%,高于全国5.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4%,高于全国5.55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国前列。
重庆工业表现不俗,特色道路选择是关键所在。
首先,走集群发展之路,重庆已经形成一批大体量、高能级产业集群。围绕重点产业,推动上中下游产业链集群发展、同类产品同类企业集聚发展、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建成电子信息、汽车两大主导产业集群。同时,装备、化医、材料、消费品、能源产业迈上千亿台阶。
其次,围绕主导产业集群配套需求,积极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群。重庆要素市场建设全国领先,已形成资产、权益和商品合约三大交易板块,累计交易规模超过2万亿元;金融支柱产业地位持续巩固,2015年占GDP比重达到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1.8%;启动服务贸易“5+1”专项(“5”是指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保税贸易、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产业、跨境结算和投融资便利化,“1”是指“渝新欧”铁路口岸建设运行),2016年上半年实现服务贸易交易额近74亿美元,对主导产业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再次,前瞻性布局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主力产业集群。重庆2014年确定电子核心部件、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高端交通装备、新能源及智能汽车、MDI化工、页岩气、生物医药、环保等十大产业,当年实现产值600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1664亿元,2016年上半年实现产值达到1291亿元,呈加速成长态势,已成为重庆工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从“末梢”到“前沿”:构建开放平台融入全球市场
重庆作为深处腹地的内陆城市,原先既缺乏国家级交通枢纽,也缺乏口岸、保税区等开放平台,难以直接分享经济全球化红利和国家开放战略红利。近年来,重庆主动作为,围绕“承东启西、牵引南北、通江达海”定位,积极构建开放平台融入全球市场。“十二五”期间,进出口总额增长5倍多,每年利用外资超百亿美元,稳居中西部第一,超半数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重庆。
如今,重庆已从昔日的开放“末梢”变为内陆开放高地。这一根本性变化主要得益于打造开放平台的大手笔。一是构建开放大通道,“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双向运行常态化,成为中欧陆上贸易主通道,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成功落地;二是提升开放大平台,形成交通枢纽、口岸、保税区三个“三合一”的开放平台,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内涵,形成水港、铁路枢纽、空港、高速公路枢纽、通信枢纽的五个“三合一”开放高地特征;三是深化大通关建设,成功搭建电子口岸平台,全面融入全国海关、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实现重庆全域海关业务一体化和全域检验检疫“通报、通检、通放”一体化;四是培育开放型产业,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形成有利于推动内陆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五是优化开放大环境,投资准入及服务机制不断健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重庆建成内陆开放高地,不仅为招引重大项目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周边地区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便捷通道,极大提升了重庆在全球枢纽城市的节点功能和区域经济中的极核功能。
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塑造区域多元化发展格局
自2013年起,重庆坚持“产业跟着功能定位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人口和产业走”,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因素,将38个区县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域,明确重点产业布局,加强分类指导,严格负面清单管理,促进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最优化配置,实现各功能区域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协调发展、联动发展和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
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区强化现代服务、总部承载、企业孵化等功能,突出现代制造业基地服务中心定位,不再新布局制造企业,引导区内制造业企业向其他功能区域分类转移。都市功能拓展区强化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载体功能,突出产业创新中心、高端制造业核心基地定位,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向都市功能拓展区集聚。城市发展新区强化城市发展新区作为全市新型工业化主战场的功能,突出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重要支撑的定位,着力推动“四化”深度融合发展。
除此之外,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强化生态涵养和生态屏障功能,突出重点板块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要求,建设产出强度大、产业集中度高的特色生态工业聚集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强化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功能,突出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和特色生态经济发展。
通过明确功能分区,推动资源要素向各功能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集聚,重庆的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并聚合成塑造重庆独特城市风格与竞争力的关键进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重庆经济的三个关键词
改革。从在全国首开先河的“地票制”到广为人知的“八大投”模式,为重庆海量投资提供了充足“弹药”;从“渝新欧”铁路对沿线国家铁路部门、海关的协调整合,到“三合一”开放平台体系的构建,无不渗透着改革“一子落而满盘活”的独特效果。
政府驱动。目前,重庆的发展模式仍呈现较强的政府驱动型特征,该模式在市场发育不成熟的特定阶段有其特殊价值。当然,随着市场微观主体的成熟以及市场环境的完善,其局限性将逐步暴露,亟需适时调整,为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创造条件。
战略平台。首先,重庆直辖市地位本身就是重庆可资利用的战略平台,这也是重庆在区域竞争中屡屡占优的重要依托;其次,重庆在“渝新欧”铁路、国家开放口岸等战略平台搭建中,无不体现着对“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对接和运用;再次,两江新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自贸区等在重庆落地的国家级平台,为重庆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集聚高端要素、优质项目创造了条件,成为重庆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利器。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