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

发布时间:2017-01-23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何 乐    
 

近年来,有些政府部门发布的一些民生数据常常过于注重“平均数”,而这些数字与老百姓的感受往往有较大差距,群众纷纷吐槽“被平均”“被增长”。

李强书记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2016年江苏人均GDP已破1.4万美元,达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仍有超过60%的人口还处于平均线下。2020年兑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应是一个惠及全省7900万人民的强富美高新江苏,必须确保每一个江苏人在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在江苏的改革与发展中,各级领导干部需正确认识“平均数”与“大多数”的关系,防止和纠正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的倾向;需要把握好一个“全”字,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高度关注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切实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平均数”替代不了“大多数”,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从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和切身感受出发,进行科学决策,让百姓走出“被增长”“被平均”的怪圈,才能提高党委政府的公信力。

“平均数”只是个参考值,“每一个”才是重中之重。以人口为“分母”的平均,体现发展的“强度”;以个人获得感为标尺,则体现发展的“温度”。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直接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让老百姓有切切实实的获得感。

聚焦富民,必须关注“平均数”背后的个体差异和民生冷暖,认真分析研究“平均数”背后的实情;必须深入了解和掌握城乡居民的收入状况,分析薄弱环节和潜力所在,采取针对性强、管用有效的举措;必须坚持把直接的收入再分配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结合,鼓励和支持群众积极创造财富,既实现富民增收,又提升群众“造血功能”。

领导干部心中要有“平均数”的概念,更要有“每一个”的概念,做到心中有数、脚下有路,认清责任、找准方向。要充分重视决策前期的民意调查,完善听证制度,在建立健全各级政府部门社情民意信息反馈机制等方面出实招、下狠功、抓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细做实,避免陷入“平均数的陷阱”。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