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已超过GDP增速,消费需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经济新常态下,江苏经济将更多地依赖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拉动。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性需求,促进需求结构调整,不仅有助于保持江苏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而且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要途径。扩大居民消费性需求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过程。经济新常态下,江苏应通过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举,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性需求。其中,关键性策略主要有: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解决居民“钱不够花”的问题。按照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要求,通过扩大就业、推动创业、建立合理的分配秩序和再分配政策,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一是促进就业确保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通过完善就业政策服务体系、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创建职业教育强省和提升劳动者的实用技能等措施,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率。二是推动创业确保居民经营性收入增长。通过完善创新创业的扶持体系、推进新型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推广“互联网+”模式、推动个体私营经济业态创新等途径,鼓励居民自主创业。三是拓宽渠道确保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在农村,要深化农村土地确权改革,对宅基地行使用益物权,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使土地等要素成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城镇,要抑制商品房市场过度的投机性需求和房价过快上涨趋势,打击非法集资行为,鼓励支持金融机构不断开发收益稳定、风险适度的理财产品,鼓励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多举措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夯实社会消费基础,解决居民“钱不愿花”的问题。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倾向较大,是扩大内需和释放消费红利的主力军。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必须”要求,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一是要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金融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二是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做好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工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各层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居民的人力资本水平。三是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和流转顺畅的要求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为不断成长的中等收入群体提供法制保障。
多方向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民生福利水平,解决居民“钱不敢花”的问题。从解决重要民生领域供给瓶颈的角度出发,扩大重要民生服务投资,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是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除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外,应拓宽融资渠道,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充足,使“低保群众住得到廉租房、低收入群众住得到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到房”。二是加大教育和健康公共服务品的供给力度。通过加大投入、能力建设、制度保障等措施,大力增加居民所需的教育和健康公共服务品供给。三是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养老服务“六大体系”,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
多手段完善产品供给体系,引导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解决居民“钱怎么花”的问题。针对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和高端化需求,江苏应着力完善产品供给体系,促使居民消费需求“内向化”。一是扩大消费供给领域。从基本的吃、穿、住、行、用,逐渐向信息消费、健康消费、文化消费、旅游消费、绿色消费、养老消费等新的消费领域扩展。二是提升消费供给层次。通过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等措施,大力培育名企、名品、名家,生产出更多的中高端产品,以品牌和质量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本土中高端产品。三是拓展服务消费。在完善优化传统服务业的同时,放开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重点培育发展信息、环保、健康、养老、旅游、时尚、金融等新兴行业,积极开拓现代服务产品,扩大服务消费领域。
多层面加强消费设施建设,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能,解决居民“钱不便花”的问题。一是推动商业集群平台建设。加快补齐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特别是在多式联运、设施衔接和信息化提升等方面下功夫,构建起大小不一、各有特色的多层次商业集群平台。二是推动互联网放心消费平台建设。通过设立“黑名单”等机制净化网上交易环境,建设江苏“315”互联网消费维权平台,完善纠纷解决机制,推动放心消费。三是推动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继续加强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鼓励支持商业银行积极拓展消费金融供给渠道、丰富消费金融产品,放宽消费金融领域市场准入,支持消费金融企业发展,发挥互联网金融对消费的促进作用。
(作者系长江产经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