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是强国之基

发布时间:2017-02-27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胡国良    

 

近期,“实体经济”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振兴实体经济”,众多知名企业家也围绕实体经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实不独中国,现在全球各国都在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已经成为增强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基石”。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之基础,是强大国家的基石。很难想象一个偏离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国家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正因为此,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近两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个角度强调实体经济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振兴实体经济”。

发展实体经济是增强国家硬实力的需要

19世纪中叶以来,全球范围内曾先后出现过三个“全球制造业中心”,无一例外都成为一度主导世界发展方向的发达国家:19世纪70年代的英国、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以及本世纪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制造业大国。美国一直把握着全世界最先进的产业,过去的支柱产业是汽车、铁路、钢铁、石油、飞机制造业,现在则是航天、信息产业。靠着这些支柱产业,美国现在几乎垄断着世界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军火工业和软件等市场,掌握着太空的制空权,俯视全球,全方位打造信息时代的全球霸主地位。日本以汽车、电子、光学和计算机产业奠定了世界强国的地位,继明治维新之后实现了国家第二次复兴。而后起之秀的韩国是将船舶制造业列为支柱产业,以此为基础,在汽车、电子和军工产业方面异军突起,在亚太地区争雄。德国二战后一直占据着机械、石化、制药、汽车等制造业的核心优势。

实体经济之所以成为国家硬实力的体现,是因为实体经济是创新的母体,是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基石。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提出技术需求,进而推动技术革命,技术革命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产业革命,历史上的三次产业革命无不遵循这一规律。所以,实体经济强大的国家必然是技术创新大国。同样,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实质就是建立在完善的产业体系基础上的大规模分工协作。当今世界有许多建立在资源输出基础上的富裕国家,但很难称得上是世界强国,其根本原因是缺少建立在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上的实体经济。

依靠实体经济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债券、股票和金融衍生品为主的金融交易指数式膨胀,金融资本在封闭的金融领域内部形成了天文数字的金融资产。没有实质商品、劳务和投资基础的虚拟经济,或者说脱离甚至排挤实体经济的“以钱生钱”的金融异化,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引人注目的全球化现象。在我国,房地产投资收益的过分膨胀,引导大量产业资本进入房地产业。但历史上只有凭借制造业和新兴的信息产业,支撑和带动了世界强国的发展,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长久地建立在虚拟经济基础上。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世界经济,人们认识到,实体经济空心化、金融衍生品的过度膨胀以及脱离实体经济支撑的互联网无节制的发展是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祸根。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英国2009年提出“重振制造业战略”,法国2010年提出工业振兴计划,日本提出发展“领先世界的尖端产业群”,德国提出“工业4.0”的高科技战略计划。一时间“再工业化”成为发达国家的政策“流行词”,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以“王者归来”的气势重新主宰全球大国经济角逐场。我们看到,美国方面为了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200912月公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6月和20122月相继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3年发布《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发展规划》,推动所谓的“制造业回归”。奥巴马的努力,相对过去似乎取得了成效,2011年美国制造业新增23.7万名就业岗位,制造业投资的增速也高于同期美国GDP的增速。但这只是问题的表象。表象背后的实质是美国政府看到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心仍然在制造业,制造业将成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所以,“再工业化”也好,“制造业回归”也好,本质上都是通过振兴实体经济,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

产业+互联网是实体经济振兴的方向

近来,在企业家群体中和社会舆论界出现了一场关于互联网是否压垮实体经济的论战,认为实体经济疲软是互联网冲击的结果,振兴实体经济就必须限制互联网经济。我们认为,互联网仅仅是工具或者平台,不能孤立地认为互联网是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所谓实体经济是产业资本循环运动中形成的经济形态,是资本在购买、生产、售卖阶段分别以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等形式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循环运动中形成的经济形态,是资本自我独立循环,是以信用、借贷、有价证券等形式实现资本增值的过程。当互联网和产业资本相结合,就会衍生出多种商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但它们仍然属于实体经济范畴;当互联网和虚拟资本相结合,就会出现多种虚拟资本衍生品,其实质是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的主体包括制造业,也包括第一和第三产业。

“互联网+产业”是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主体。实体经济是互联网经济的寄主和基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和主要依托。信息和互联网是一种技术手段,虽然本身也能够直接形成信息类产品,但更主要的是与产业相结合,寄生于生产、流通的过程中或最终消费产品中,随着产业资本的价值实现而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通过“互联网+产业”,把互联网经济更多导向实体领域非常重要。“产业+互联网”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振兴方向。在信息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拥抱互联网几乎是经济社会所有领域无可避免的大势所趋,制造业尤为如此。以制造大省江苏为例,其制造业基础全国领先,工业利润占全国15.1%,但对比发达国家,必须向中高端迈进,尤其应推动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转变。通过推动江苏制造模式创新的一条主要路径,就是“江苏制造+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是江苏实体经济的重要振兴方向。201612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平台建设,培育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模式,提出创建50个“互联网+先进制造”特色基地、培育发展1000家以上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试点示范企业、100家以上融合创新优秀解决方案服务类企业的发展目标。江苏企业也需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通过将制造业嵌入互联网,建立购买更加便捷的B2B平台,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制造环节更加高效的智能工厂,通过推动营销模式的变革,建立更加直接的网上购物平台。

未来,一个独立于互联网之外的经济单元是难以想象的,也是难以生存的。一个企业家和企业如果只看到互联网所带来的挑战而没有看到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只看到互联网思维的颠覆性而没有看到互联网思维的创造性,只看到互联网经济对自身传统业务和利润的侵蚀而没有看到互联网经济对自身业务和利润所打开的新窗口,那么,这个企业家就是保守、僵化的企业家,这个企业势必为时代所淘汰。因此,振兴实体经济离不开互联网,只有让实体经济朝着更加信息化、更深度利用互联网的方向升级,才能更具有产业竞争力,具有更广阔、更长远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