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偏见地图里,瑞士的标签是“山里人”,这不仅和瑞士坐落于阿尔卑斯群山之间有关,可能也暗含欧洲人对“富且美”瑞士的些许羡慕嫉妒恨。就人均财富而言,瑞士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常年位居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排名第一。从来生态和经济发展难两全,但瑞士却富并美着持续100多年。这个德法意强邻环伺、人口830万、两个半北京大小的蕞尔小国,到底走了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强邻环伺中保持中立
人们常说,欧洲科技、工业乃至文明的进步都是用战争来检验的。此话不假,从中世纪开始,欧洲大陆上的战争似乎从未中断过。16、17世纪,觉悟了的瑞士人开始追求中立,并且逐步得到法、德等国的支持,诸国都乐见难以跨越的阿尔卑斯山区出现一个可以斡旋、调解纠纷的缓冲区。于是,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确立了瑞士永久中立国身份。瑞士成为世界上首个永久中立国,这既是欧洲各国博弈的结果,也是瑞士抵抗侵略、坚持独立自由的结果。其后200年,地处欧洲中心的瑞士一直保持中立,没有殖民他国,也没有被殖民——这是今日瑞士发展的基石。
中立很难,不是说不攻击他国就可以了,还得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让他国不攻击自己才行,二战中卢森堡、比利时等国也自称中立,但德军说打就打,毫无顾忌。瑞士能保持中立、免于战乱,实在难得,这其中有几分运气,更多则是建立在瑞士的士气与底气的基础上。
对德国而言,打不打瑞士,也得掂量掂量。一则瑞士境内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多山地形对于善于闪电作战的德国机械部队来说是个灾难。二来瑞士战略位置既比不过比利时、丹麦,又没什么资源,主要工业纺织业和钟表业对战争没大用,费力气就算攻下也没什么油水,不如任其存在,还可以做做生意、谈谈条件。再加上瑞士人中大部分是德国移民,彪悍尚武、装备一流不说,还摆出一副“誓与瑞士共存亡”的面孔,这就更犯不着打了。
瑞士的中立是武装中立,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危急关头,瑞士全民皆兵严阵以待,他们掏空阿尔卑斯山为军火库,兴建各种先进要塞防御工事,对于误飞入境的飞机,无论是盟军还是纳粹,都毫不客气打下来。就这样,出现了二战绕着瑞士打的奇异局面。
于是,瑞士不仅避免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还在与交战双方的贸易中受益颇丰。凭借着银行保密制度、自由贸易、强势和稳定的瑞士法郎,瑞士在战后迅速发展,一跃成为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在国际产业链中找准定位
瑞士享受中立身份带来的和平红利的历史久矣,从16世纪开始,瑞士就成为欧洲战乱的避风港。来自法国、英国和荷兰的新教移民凭借先进知识和技能,创建了新的工业部门或使原有工业完成现代化,还创建了金融业和现代大学,为瑞士带来莫大发展契机。本土的纺织业起源于14世纪,直到17世纪法国移民引进细纺和平纹纺,纺织业才获得长足发展;16世纪法国、意大利移民将钟表制造技术引进日内瓦,产品很快以计时准确、造型雅致闻名,日后更发展成为瑞士的支柱产业。
相对于英法等迅速工业化的国家,受限于交通的瑞士是后发国家,但凭借后发优势,瑞士迅速实现了工业化。19世纪下半叶,由于建成通贯阿尔卑斯山主脉的隧道,广修铁路,瑞士交通条件大为改观,人们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相继建立起机器制造、电力、食品、化工及旅游等产业,完成了制造业的弯道超车。其中,钟表业和纺织业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瑞士采用先进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纺织业很快发现自身问题,尽管生产效率和规模提高了,但所需的煤和原材料仰赖进口,高昂的成本使其纺织品竞争力不敌英国,整个行业陷入衰退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没有港口、又缺乏煤和其它矿产资源,靠进口大宗能源和原材料、进行大规模加工之后出口,这种发展模式在瑞士是行不通的,瑞士只能利用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将产业定位在“小高精尖”上,走高附加值产品路线,才能保持外贸竞争力。于是,他们不追求完整的工业体系,绕开成本高、污染重的重化工业,重点发展优势产业。沿着这个思路发展到二战后,瑞士的主导产业群和本国地理区位及资源构成已经高度匹配,不仅如此,他们还结合德、法、意等国的产业特征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在国际产业链中找准自己的定位。钟表、军刀成为高品质“瑞士制造”的名片,化工、制药、食品、医疗器械、精密仪器、军事工业均处于全球领先位置。现今,830万人口的瑞士竟有15家世界500强企业,制药行业的罗氏、诺华,食品行业的雀巢,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ABB集团,奢侈品行业的历峰集团……每个都是行业巨擘。
我们最熟悉的瑞士军刀中普通款的制作工序超过200步,精巧耐用。钟表更不用赘述了,“含金量”世界第一,几乎垄断了全球高端市场。不要以为瑞士人只会制造这些小玩意儿,各国工业界人士都知道,瑞士中小型精密机床是机床中的奢侈品,在精度和精度保持性方面独步天下,比如,豪塞公司的坐标磨床定位精度2微米,七轴最高转速22万转/分钟;莱斯豪尔公司的蜗杆砂轮磨齿机,加工精度可达3-4级,均领先世界水平。甚至有人说,没有瑞士的精密机床,宇宙飞船就上不了天。
即便在我们看来已经是夕阳产业的纺织业,也因追求科技创新而浴火重生。瑞士纺织品以质量考究、品种多样、技术领先而闻名于世,圣加仑的花边、苏黎世的丝织品均是有口皆碑的精品。纺织企业注重科技研发,善于开发新面料,能创造性地把不同原料结合在一起,形成前所未有的肌理质感,为设计师们提供丰富灵感,在世界高端市场供不应求。
双轨制教育两端发力人才培养
自然资源的贫乏让瑞士人形成“人力资源为最高资源”的理念,他们高度重视教育和科研,将联邦预算的8﹪、州及市镇预算的25﹪用于教育,将国家GDP的3%用于发展科研,是研发投入比重最高的国家之一。他们坚信教育是人力资本的源泉,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抓住这两者就能保证在人才储备、创新能力以及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瑞士的双轨制教育从两端发力,同时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当一名学生读完初中后两条路可选:一个是通识教育,进入高中和大学校园;另一个是职业教育,在工厂半工半读,75%的人选择后者。
高校和科研机构主攻科技创新,其基础科学和发明创造水平世界一流。作为人均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国家,瑞士先后出现了2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几乎遍及各个学科。巴特利研究所、IBM等著名科研机构、公司由于看好瑞士的科研条件和水平,纷纷在瑞士设立研究中心。
职业教育旨在为瑞士制造业提供产业人才。瑞士整个社会形成这样的共识:企业发展靠名牌产品,名牌产品靠质量,而质量优劣则取决于工人的技术。工人的技术源自职业学校(俗称徒工学校)的职业培训。工商企业、行政机构甚至个体劳动者都愿意出资搞培训,以保证本行业后继有人。学徒每周完成3到4天的工厂工作,其他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职业学校的教师们也往往在企业担任同样的工作。职业教育使瑞士政府、企业、学徒三方获得共赢:政府将失业率维持在全欧最低水平的3%,制造企业收获了长期稳定的人才来源,学徒则收获了大量工作经验和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
瑞士以中立国的地位,探索出适应本国国情的产业结构,双轨制教育两段发力人才培养,让竞争力有持续后劲,这应该就是瑞士又美又富地发展到今天的原因吧。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