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印象:自行车PK小汽车

发布时间:2017-03-24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王 旭    
 

自行车在我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出行几乎全靠自行车,穿行在大街小巷,大城市里自行车洪流更是浩浩荡荡,可谓中国的标志性景观,所以有了“自行车王国”雅号。如今,这个头衔已让位于万里之外的荷兰,不过,尽管称呼类似,两者却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当年的自行车,是物质匮乏年代的无奈之举;而荷兰则是追求环保、独立、时尚的主动选择。

对于荷兰自行车的盛况,我早有耳闻,但去年8月去荷兰,身临其境,仍有不小的震撼。此行首站是荷兰经济中心阿姆斯特丹。一出中央火车站,迎面看到的并不是预料中的汽车停车场,而是一个巨大的自行车停车场。这个停车场分上中下三层,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排列着难以计数的自行车,说它是世界之最恐怕也不为过。一出火车站,很多人就骑上自行车,飘然而去。一些带着自行车上火车的乘客也加入这个队伍,像我们这样去找公交车的,倒显得有些另类。

有着上千年历史的阿姆斯特丹老城到处美轮美奂,让人目不暇接。正看得出神,几辆自行车旋风般从我们身旁呼啸而过,差点与我亲密接触,着实吓了我一跳。定睛看下来,原来我脚下是自行车专用道。红色的路面,配以白色的指示牌,非常醒目。来荷兰前,我就被告诫过要小心自行车,看来此言不虚。再看路口,绿灯一亮,浩浩荡荡的自行车队伍就扑面而来。当地人对此习以为常,各行其道,井然有序。我们后来了解到,荷兰人不论贫富或社会地位高低,对自行车都情有独钟。孩子骑车去上学,家庭主妇骑车去买菜,工薪阶层骑车上班,连警察都骑着自行车巡逻。大街小巷一队队骑车族鱼贯而过,成为一道道亮丽的流动风景线。

因为买的是不限乘坐次数的公交通票,我们就坐着有轨电车闲逛,不经意间到了一个郊区小镇。小镇如图画一般,静谧而温馨,家家深宅大院,气势不凡。想不到从里面出来的人竟推着自行车,这个初级的交通工具和背后的豪宅形成强烈的反差——豪车配豪宅的思维在这里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小镇周边的乡间小路,更是自行车的世界,与蓝天、白云、草地、风车、牛羊浑然一体,一派田园风光。

我们乘坐轻轨或城际火车时,一路上不断看到老年人成群结队地上上下下,骑车郊游。他们有说有笑,天真顽皮得如少男少女一般,满脸写着幸福,是名副其实的“阳光老人”。看着他们乐不可支的样子,我们也受到强烈的感染。

荷兰的自行车,种类与花样繁多,质量上乘,当然价格也奇高无比,动辄五六百甚至上千欧元,但荷兰人仍乐此不疲。自行车的车把都很高,骑车人一个个腰杆挺拔,显得趾高气昂。我在日本街头看到人们如此骑行,就深有感触,现在又强化了这个印象。而我们国内却是清一色的山地车,需要弓腰撅臀骑行,不便抬头。

为了使骑行更加方便、愉快、安全,荷兰政府颁布过很多法令法规,创建很多设施,形成了完善的自行车交通系统。自行车可以带上火车,上下均很方便;在大城市的火车站都有自行车停车场,在公交站则有专门的停车架或停车位,自行车可与各类交通工具无缝对接。自行车道路设置、路标和信号灯系统都比较规范而完善。荷兰很多小城镇的中心区都设有自行车专用道,一般在机动车道一侧,较宽的路段两侧都有,而且是双车道,对向通行,可减少横穿马路的次数。在高速路上,每隔一段就有自行车下穿通道,方便骑车人来往。在某些繁忙路口,还专门建了自行车立交桥。在自行车专用道上,骑行者有优先权,时速每小时30公里。汽车可以用专用道,但前面若有自行车,必须跟在后面。摩托车也是如此,不可以占用自行车专用道。

在法律层面,也为骑行族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如自行车与小汽车发生摩擦时,在无法证明骑行者有错的情况下,责任总在开车一方;即使错在骑行人,也会责任分担,只要骑行者不是故意的;如果骑行者低于14岁,则开车的负全责。当然,对骑行者也有很多约束,甚至自行车没有配备前后灯都要罚。不过,这种规范又很有分寸,例如,除了运动员和儿童,并不要求戴头盔,因为研究发现这会对健康产生消极影响。这些细节既有效地保障了骑行的安全与方便,又完善了骑行的规范和管理。

与小汽车相比,自行车速度当然略逊一筹,但荷兰在上世纪90年代起就建造了自行车高速公路,既便于通勤,又可用来运动和锻炼。所谓高速路,当然是有严格限定的:路宽2米以上,不设减速带,陡坡少,没有红绿灯和交叉路口,一路可以畅通无阻。已建成的是从阿姆斯特丹通往乌特勒支方向的高速路长达50公里,这条路已不出所料地成了飙车一族的最爱。也有对现有道路进行整合和路面修缮进而升级为高速路的,如在建的鹿特丹到德尔夫特自行车高速路。

自行车已经成为荷兰人生活的一部分。1/4的荷兰人日常上班靠骑车,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自行车专用路总长3.5万公里,是其高速公路长度的10倍,占荷兰全国道路总长度的三成,人均自行车道路长度居世界第一位。每年荷兰自行车协会都要评选最佳自行车城市,每年都有获胜城市的嘉年华。多次获此殊荣的阿姆斯特丹市,除了公交外,近一半的市民出行靠自行车,只有两成多一点的人用小汽车,甚至65岁以上的老人也有1/4骑车出行!总的看,人口1670万的荷兰,自行车1800多万辆,而汽车仅有900万辆,在城市交通工具大PK中,自行车胜出!甚至很多城市开始面临自行车拥堵问题了。

荷兰成为自行车王国,在某种意义上是1970年代荷兰“自行车革命”的结果。当时,世界范围的石油短缺,开车出行花销不菲,更重要的是,那时荷兰每年有50多名儿童死于车祸。双重压力之下荷兰政府开始限制私人汽车的使用,倡导其它出行方式,尤其是自行车,经过多年努力,终成正果。当然,人们观念的变化,同样功不可没。荷兰人并非仅仅把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有很多人骑车是为了环保,为了健身。自行车由此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乃至消遣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人们的这些观念与政府鼓励自行车出行的举措一拍即合,荷兰自然成了自行车王国、骑行者的乐园。

难能可贵的是,荷兰政要们领风气之先,率先成为骑行一族。现今的司法大臣唐纳1997年初次入阁之时晋见女王,居然是骑着自行车去的,一度传为佳话。在其带动下,内阁官员和国会议员也都成为骑行一族。议会例会期间,诸多政要都是骑行而来,亲民形象不言自立。荷兰前女王朱利安娜,更是酷爱骑自行车,被人们冠以“自行车君王”(Bicycle Monarchy)。有同样爱好的丹麦皇室也享有这个美誉,不过,这个头衔究竟起源于哪里,一度颇有争议,争论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争论过程中人们表现出的对自行车的钟爱。

行文至此,想起我在美国一次上课时的情景。上课铃声响了,教授居然戴着头盔,一身骑行族打扮,骑着自行车进了一楼的大教室。那是一次城市史课,教授是美国社会史研究会主席,他一直主张城市交通减少尾气排放,呼吁大力推广自行车。可惜,美国地广人稀,是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坐在小汽车里的人听不到这种声音,或者压根不想听。但在荷兰、丹麦、德国、瑞典、挪威以及日本,自行车却成为人们的优先选择。比较之下,人口稠密的我国,私家小汽车大行其道,自行车却成了昨日黄花。尽管眼下摩拜等共享单车风行一时,但配套设施和相关政策的跟进,还有待时日。

(作者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