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站在物联网发展风口

——访中国物联网领军者刘海涛
发布时间:2017-03-24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本刊记者 包咏菲 朱 瑾    
  
    刘海涛:国家973物联网首席科学家、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组长、国家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组长、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国家特种物联网总设计师总指挥、国际标准组织ISO物联网标准工作组主编辑。作为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化工作组及国家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双组长,牵头制定了物联网国家标准。在物联网国际标准中占有过半主编辑席位,并主导制定了物联网顶层架构国际标准。他创办的感知集团是一家生产、研发和金融深度融合的物联网跨国企业,其业务板块包括研究与标准、物联网金融、物联网产业块、物商大平台等,产值规模超过170亿元。

 

【记  者】 刘总,您之前一直是做科研的,后来却选择在无锡下海创业,您当时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刘海涛】 2009年无锡市率先建立了“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运营商、多所大学在无锡建立了物联网研究院,江南大学还建立了全国首家物联网工程学院,无锡成为了全国物联网高地。

我当时在中国科学院做物联网领域的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在物联网领域的总设计师,我们总共有十几个研究所共同推动各方面研究工作。2009年时,虽然我国在物联网研究领域已经占领了制高点,在国家的一些重大工程、应用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都不能称之为产业化。如何从研究的制高点到产业化的制高点,如何实现从占领制高点到站稳制高点的过渡?这是我一直思考的课题。我2009年来无锡市是代表中科院过来的,那时整个科技、产业的发展已经完全略过了以往以科学家为英雄的时代,逐渐过渡到以企业发展来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时代,这是我下海创业的原因。创业之时,考虑到对无锡也更熟悉,无锡离上海近,人力成本低,加上是全国工商业的发祥地,有企业创业的氛围,因此自然而然选择将感知集团落户无锡。

当前,物联网在无锡已经有了“势”,但是还没有“态”。声势已经有了,业态还没有形成。无锡物联网从“势”到“态”的形成很重要。我愿意为此摇旗呐喊,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

【记  者】 您创办的感知集团在物联网产业化方面作出了哪些探索?

【刘海涛】 第一个层面,我们主导制定了物联网顶层架构国际标准,得到了40多个成员国的认可,让世界知道了无锡。这对无锡经济发展、物联网产业发展、人才集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第二个层面,在物联网行业应用方面,我们所做的工作让无锡在物联网产业应用方面在全国起到一个引领作用。物联网消防是我们最先推动的,得到了国家消防局的高度认可。最终能够在全国推广,我们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对一万多个楼进行了物联网消防改造,获得了国家消防协会的科技创新一等奖。再比如利用物联网对水厂进行改造,上海的浦东水厂是亚洲最大的水厂,我们改造了上海的6个水厂,让水厂水质变好,成本降低,节约2000多万元的成本。这些物联网应用起到了引领作用,这一过程也带动了一批企业从无到有,开始从事相关应用。第三个层面是物联网金融。物联网金融去年10月开始落地,2个多月的时间,为无锡实体经济企业解决了30多个亿的融资问题,本来这些企业得不到资金支持,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让银行和天使投资者愿意放钱,从而促进了产业和金融的深度融合。

【记  者】 您认为我国物联网的发展情况如何?

【刘海涛】 作为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支撑,物联网产业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前期的“概念导入期”和产业链逐步形成阶段。如果说,互联网因为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互通,创造了一个“信息地球村”,那么,物联网就是实现了物与物的相联,从而创造了一个更加真实、客观的“实体地球村”。物联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对整个经济、实体产业将会带来一个全新的变革。如今物联网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爆炸式发展的前夜。

物联网最早是在科技圈里比较热门,最近几年,国际产业界、经济界也开始关注这一领域。我们在物联网这个领域起了个大早,我们团队做物联网是从1999年开始的,我作为科学家对新生事物比较敏感,开始着手推动相关方面的研究。2009年时任总理温家宝来无锡调研,我作了物联网产业发展前景的汇报,得到了总理的认可,物联网开始在中国进入了政治视野。省委李强书记把物联网产业定义为“一座庞大的金矿”,并明确指出物联网将成为撬动江苏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支点,这让物联网产业的从业者对未来增添了更多的信心。

近年来,以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为起点,中国在全球物联网领域率先布局,快速发展,在核心关键技术和标准体系上取得重大突破,在物联网产业领域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目前,中国已成立了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和多个物联网应用标准工作组,在物联网标准的制定上领跑世界。全球互联网的架构是美国人制定的,但物联网架构是咱们中国人设计的。

【记  者】 目前物联网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刘海涛】 首先,物联网产业一开始的发展路径就走错了,一开始走的是需求牵引之路,需求牵引必然导致一个又一个的用户、一个又一个的场景用以解决相对应的现实问题,这必然导致物联网的碎片化。因此,物联网的发展应当走供给侧改革之路,即“共性架构+应用子集”模式。

其次,现在最大问题是互联网思维已经笼罩了整个中国人的大脑,如何突破互联网思维对人们思维方式的禁锢,全面建立物联网的思维方式,对物联网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现在不仅仅是人们用互联网思维在思考物联网,还把物联网划为互联网一部分,使得这个问题变得愈加严峻了。

再次,政府思维也要进行转变。政府出面搭好推动研产融商深度融合的平台很重要。比如说物联网金融,其实物联网金融就是要解决互联网金融的一些风险问题。像互联网金融,现在银监会也好,证监会也好,央行也好,都在严格地监控,他们就会把物联网金融划到互联网金融中去。本来是解决问题的,结果把它划分进问题一类。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要对物联网金融有所了解和认识,这件事情才能真正地推进。只有推动研产融商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发展,才能真正促进物联网金融的发展,企业的能力有局限性,这就需要政府的支撑。政府搭台,我们才能唱戏,政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记  者】 您刚刚提到了物联网产业当前发展存在碎片化问题,要实现产业规模化应当从何处着手?

【刘海涛】 目前,物联网已在交通、环保、电力、家居、医疗、农业、安防等多个应用领域全面铺开。但由于不同行业的应用各不相同,导致产品形态、体系架构、平台、模式、服务等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行业的不同应用场景也会缺乏联系、互不相融。碎片化应用导致在每个细分行业里物联网都不够大,产业规模化就无从谈起。

在首届国际标准化大会上,我们提出“共性架构+应用子集”的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物联网在不同行业有一些共通的东西,把这些相同的部分提炼出来就形成“共性架构”,把不同的部分甩出去就是“应用子集”。目前,这一方案已被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所采纳,“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物联网示范项目在国家发改委立项,并已在无锡落地。今年以来,该技术成果转移带来的收益已经超过8亿元。随着物联网关键技术和示范应用的逐步突破,物联网产业正在逐步走出“碎片化”的尴尬。当然,要真正解决产业规模化的瓶颈问题,还需打破行业间的利益壁垒,推动建立各行业都愿意遵守的标准化架构,以及在国家层面给予相关政策的引导,推动物联网技术、产业模式的顶层架构设计,真正破解物联网碎片化应用的问题。

【记  者】 物联网是如何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孕育新业态新模式的?

【刘海涛】 物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我看来,产业并无传统与现代之分。产业是用户需求的体现,传统与否的区分只有手段与模式。微商、淘宝用互联网的手段提升了传统产业,互联网是虚拟的空间,其信息是由人输入,互联网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挤压了在流通环节的利润空间,因此对贸易、媒体等行业非常有用。物联网上所有的信息都不是人工输入,是通过物联网终端感知后实时、真实的反映,我们称之为“镜像反映”。因此,物联网的线上和线下是同步、没有差异的,物联网对实体产业的改造,提升的力度和空间会远远大于互联网,其发展必须和传统产业紧密结合。

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创业之前我贷款2500万元全资收购了一家已有14年历史的给电网配套的小企业,基于“共性平台”体系对该企业进行物联网化改造,两个半月后公司实现了10倍的增值,我将其卖掉掘到了下海经商的第一桶金。第二个例子是我用800万元收购了一家传统安防的公司,把“事后追踪”的传统安防变成了“事前预警的物联网安防”,13个月后作价5.5亿元,实现了70倍的融资。用物联网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为我们团队创业初期带来了巨大收益。改造比创造快,创造的是物联网技术体系,改造的是传统产业。

物联网对金融的改造空间也将远远大于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信用体系,传统金融是建立在主观信用体系(担保、信用评级等)上的,这造成了小微企业贷款难、动产盘活难。互联网金融,实现了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统一,但与实体流依旧脱节,互联网金融频繁出事的原因在于互联网是主观信用体系,在解决了我们信息不对称的同时也让骗子的信息更加对称了,甚至增加了金融的风险。

我提出物联网金融是全球首创,得到了金融界的高度认可。物联网金融可以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实体流的三流合一,物联网的信息是在传感器抓取信息后,依靠系统内部有协同、有组织、有纪律的分工,对不同事物进行全面感知,既无法杜撰,也不能篡改,因而更加真实可靠。物联网建立的是客观信用体系,将深刻变革银行、证券、保险、租赁、投资等众多金融领域的原有模式。如物联网的客观信用体系可以改变保险业的概率论和大数据法则,让保险的风险可预防。再如可让小微企业不再贷款难、让动产盘活没有风险。前者是“双创”的有力支撑,后者令“钢贸事件”“铜贸事件”不再发生,使盘活我国70万亿元动产成为可能。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