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利多销”应成制造业决策追求

发布时间:2017-04-28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刘根生    


前不久,江苏提出到2020年争创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0家,又称争创50家制造业“隐形冠军”。

“隐形冠军”概念由德国著名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提出。主要指这类企业规模虽然不起眼但生存能力强,在某个细分市场中专心致志耕耘,占有很高市场份额,在行业中处于主宰地位。“隐形冠军”注重专精,追求不可替代性,在与全球最强对手同场竞争中,凭借价值和品质取胜而非价格取胜。

“隐形冠军”牛在哪里?牛就牛在“厚利多销”。比如在德国仓储式超市中,发展中国家所产电锯出售价格为100欧元左右,德国“隐形冠军”斯蒂尔电锯售价大多是1000欧元起价;德国伍尔特公司只生产螺丝螺母等连接件产品,却在全球80个国家有294家销售网点,年销售额达到70多亿欧元……

“厚利多销”背后,无非是“创新”与“品质”。德国那些“隐形冠军”,都有领先世界的技术。比如德国克拉斯集团生产的联合收割机由卫星和激光提供精确导航,实时的感应器可以测算每一平方米的产量,还能即时调整下个季节施用的种子和化肥量。“关注每一个细节,实现零缺陷目标”,在德国制造业已是常态。以致有人惊叹:德国人能把普通的金属敲打成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迹,德国人把一切都做成了绝对的完美。

“薄利多销”是传统经营理念,已不知影响了我们多少年。短缺经济时代,生产能力有限,消费能力也极其有限,“价格”自然成为消费者最关注的因素,“薄利多销”自有其合理性。所以,“价格战”不断,其指向也都是“比谁价格更低”。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薄利多销”之路实际上已走到了尽头。所谓供给侧改革,一个关键便是提供“令人尖叫的产品”。谁家东西能令消费者特别喜欢,谁家东西能为客户创造超常价值,谁就能在激烈竞争中胜出。换句话说,“大生产、大营销”正在被“小生产、定制化”所替代,“价格取胜”正在被“价值和品质取胜”所取代,“厚利多销”前景光明。“薄利多销”之路将越走越窄,更走不出“隐形冠军”。

南京优倍电气有限公司堪称国内“隐形冠军”。这家企业生产的安全仪表普遍运用于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长征系列火箭发射、“辽宁号”航母等都用这家企业产品。全国安全仪表产业年产值共2亿多元,“南京优倍”独占近8000万元。

又有数据显示,去年全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7.1%16.6%,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8.45.7个百分点。“厚利多销”呈现出勃勃生机,谁“见事早、行动快”谁就能走在前列。

有个寓言:都说鲤鱼跳过龙门就能变为龙,但龙门太高,好多鲤鱼都无功而返。鲤鱼们纷纷请求龙王降低门槛。然后,鲤鱼们都轻松跳过了。但跳过龙门才发现,自己还是原先那条鲤鱼,并没有变成龙。

这是说,标杆决定成效。标杆是榜样,更是动力。标杆高,才能以超常努力求得超常收获。无论何种形态和何等规模企业,都应以“隐形冠军”为标杆,在转型升级中赢得“厚利多销”,共同撑起一个“制造强省”。

(作者系南京日报资深评论员)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