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腐败,以人民的名义

发布时间:2017-04-28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王石川    

 

《人民的名义》已成为不折不扣的现象级正剧。有人看到了“官场现形记”,有人感受到了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还有人激赏老戏骨们飙演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不同的观众群有不同的关注点,实属正常。《人民的名义》能“让一家三代人可以毫无代沟坐在一起看”,确有其独特之处。我们关注此剧,当然不只是看热闹,而是在时代背景中体现其意义,而这也是管理者与创作者的初衷吧。

比如,曾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明确提出,《人民的名义》要从反腐的角度切入,是反腐而不是展示腐败。导演也表示,希望这部剧能让人们看到人性的温暖、正义的力量,为预防腐败提供镜鉴。

既如此,我们不能只是关注剧中有多少官员腐败,更应该探究他们是怎么一步步堕落的;也不能只是关注贪官生活是如何纸醉金迷的,更应该追问他们怎么那么容易纸醉金迷的。

事实上,无论位高权重的“大老虎”还是扰人情绪的“小苍蝇”,他们都不是一下子蜕变为腐败分子的。以汉东省公安厅厅长祁同伟为例,此人展示坏透了的糟糕形象,真是一开始就坏吗?他曾是汉东大学政法系高材生,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某山沟沟的司法所,胸怀大志,屡有建树,曾是光鲜一时的缉毒英雄。祁同伟的人生轨迹,的确值得剖析。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话适合祁同伟,身居要职后,他晃荡于高尔夫球场、流连于女人之间。这话,却不适用国家某部委处长赵德汉,生活上省吃俭用,连炸酱面也吃得津津有味,似乎不改农民本色,这样的官员为何也腐败?短短几年,敛财数亿之多,这更值得解剖。

我们要探讨官员是怎么腐化的,也应该探讨同在官场,为何有的官员能够洁身自好?“内有妻子坑、外有下属瞒、左右同僚踩”的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按说比任何人都有“资格”腐败,而他却能出淤泥而不染,这难道不耐人寻味吗?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祁同伟还是赵德汉,都是“农民的儿子”,难道腐败真与出身有关系吗?要知道李达康也是农民的儿子,可他为何能够清廉?“道私者乱,道法者治。”那些落马官员,哪一个不与过度膨胀的私心有关?

当年的青年才俊一个个跌入腐败的深渊,可恨也可惜。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我们在欢喜于贪官落马的同时,更应思考如何建立有效的防范制度,让官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有个细节值得一提。201338日,习近平总书记同江苏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模范检察官林志梅代表在发言中说:“检察机关不光看抓了多少人,更要看预防了多少人犯罪。”听了她的发言,总书记说:“志梅同志讲得好,职务犯罪确实使我们的损失很大。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我很以为然。”

从林志梅与习近平的对答,再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可明显看出中央两手硬——一手惩治腐败,一手预防腐败。长期坚持,所谓的“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就更有支撑。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职评论员)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