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再度重申凝聚人才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重大意义,求贤之情人皆见之,虚怀之意人皆仰之。
亘古通今,人才从来都是决定民族兴亡、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战国七雄独秦一统,关键在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求贤若渴的胸怀和慧眼识人的胆识,让各类奇才为之所用。如宋代洪迈所言:“楼缓赵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而“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在用人上搞亲疏远近、不能举贤任能,导致六国成为贤能之士的净流出国。如魏之张仪、范雎、尉缭等,皆流失在他国建功立业。从一定意义上说,魏国简直成为秦国治国大才的培养基地,其中原委,启人深思。
历史是一面镜子。国家事业是否兴旺,关键在人才。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为政之要,在于用人。”当年李世民就是广揽人才的高手,连他的死敌李建成手下的魏征等人也不避讳,引为股肱。正是靠一大批能臣,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我们党历来把人才作为强国之本,视为第一资源。新中国成立之初,钱学森、钱三强等著名科学家毅然排除重重阻挠回国,成为招贤纳才的旗帜,随即吸引赵忠尧、邓稼先、周光召、黄祖洽、于敏等一大批科学家纷纷请缨加盟,使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研制成功“两弹”,创造世界核武器发展史上的奇迹。
“为人君者,驱驾英才,推心待士。”人才不是没有,而是贵在发现。法国大革命时期,罗兰夫人认为法国到处都是侏儒,没有人才。列宁不同意这个观点,称之为“罗兰夫人的错觉”,并结合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俄国国情说,“人才既多又缺”。说多,是因为到处都有人请求为革命事业效力;说缺,是因为当时的组织部门埋怨无人才可用。时至今日,仍令人警醒。
邓小平同志针对这种错误的选人视野和用人倾向,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都有缺点,没有缺点的人是没有的,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就把人家埋没了。“觉得是人才的,即使有某些弱点缺点,也要放手用。”清代诗人顾嗣协有一首《杂兴》诗,形象描述了用人所长、容人之短的道理:“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人各有所长,关键是怎么用。在用才问题上,领导干部要防止吹毛求疵、因噎废食、责备求全,而是要以大气谦和、兼容并蓄的胸襟,扬长避短、用人之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甘当“铺路石”,俯身为人桥、直身为人梯,把培养人才当作“科学生命的延续”,把学生超越自己当作最幸福的事,带出300多名硕士博士,锻造出实力雄厚的“黎氏人才方阵”。
“独木不挡风,单兵难排阵”。让人才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成才,是育人者的大境界、大眼量。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的周围之所以能吸引一批优秀年轻人,并有7个学生获诺贝尔奖,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不怕年轻人踩着自己的“肩膀”,而生怕自己的“肩膀”还不够高、不够宽、不够硬。
人才为兴邦之本,人才乃成事之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要想赢得竞争,赢得未来,必当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达致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境界。
“闻鼙鼓而思良将。”我们正在进行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理应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和施展才华提供宽广的舞台。各级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发现人才是能力,善用人才是本领。一个领导者,即使自己不那么优秀,但手下出人才、聚人才,也是一个了不起的领导。古今亦然,千古不变。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