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秦密码: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发布时间:2017-04-28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谌玉洁    
  

随着《大秦帝国》的热播,秦为何能从战国帷幕初开时偏居西陲一隅的落后一员,最终扫六合、成一统?再度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汉初贾谊在其《过秦论》中说过,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奋六世之余烈”,《剑桥中国秦汉史》则认为“秦国朝帝国方向的发展至少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变得很明显了”。那么,是什么成就了“六世之余烈”?秦百年向帝国发展的动因是什么?论其要,是人才。时人李斯就说过,秦之所以“跨海内、制诸侯”,是人才,特别是“客卿”——来自六国的人才的功劳。

春秋以降,人才就成为各国争霸、争胜的关键,即《管子·霸言》所谓:“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墨子甚至认为:“尚贤者,政之本也”。和山东各国相比,秦国的引人、荐人识才、用人颇有独到之处。

虽然各国大都认识到“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但把“争人”作为持之以恒的既定国策,只有秦国。和山东各国不同,秦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处于蒙昧状态。东周初年,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平王将“岐以西之地”赐与秦,秦才得为诸侯。需要指出的是,周平王虽封秦为诸侯,但所封“岐以西之地”却为“空头人情”,因平王说的很清楚:“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功逐戎,即有其地”。也就是说,秦要得到这块土地,是要和戎、狄等部族争斗的。正因如此,秦的社会经济文化是长期远远落后于山东各国的,山东各国大都“以戎狄视之”。

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使得秦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就是人才,所以,秦自立国起,对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可谓不遗余力、不拘一格。如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闻穆公贤,”故特来“观秦”,秦穆公也闻得由余“贤”名,“因与由余曲席而坐,传器而食,问其地形与其兵势”,并利用反间计,终于使由余“降秦,穆公以客礼礼之,问伐戎之形”。后来“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又如百里奚,初为晋献公的俘虏,后“为秦穆公夫人媵于秦,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穆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穆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语三日,穆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在春秋时期秦的政治舞台上,见于记载的政治人物大多来自他国,秦宗族同姓仅有二、三人。正因有这样的传统和众多成功的政治实践,秦孝公方下《求贤令》:“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商鞅、张仪、公孙衍、甘茂、范雎、蔡泽……一大批政治家由东入西进入秦国的政治中心,操纵和执掌秦国的政治权柄,成为战国政治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对于来自他国的人才,秦君并非盲目、贸然使用,而是在待之以礼的基础上,观其志、听其言、询其谋。例如秦穆公之于由余,虽然穆公闻得由余贤名,也知由余有志与秦,但当由余作为戎使来秦,穆公不动声色,先向由余炫示了宫室和积蓄的财宝,察其志,但由余见后感慨道“这些宫室积蓄,如果是鬼神所营,鬼神是够劳累了;如果是百姓所造,真是让百姓受苦了。”见由余把宫室财宝引入到治国理政,穆公就问道,“中原各国借助诗书礼乐和法律处理政务,还不时地出现祸乱,你所在的戎部没有诗书礼乐,也不设法律,用什么来治理国家?岂不感到困难吗?”由余笑着说:“这些正是中原各国发生祸乱的根源所在。黄帝创造了礼乐法度,并亲自带头贯彻执行,也只是实现了小安。到了后代,君主一天比一天骄奢淫逸,依仗着法律制度的威严来要求和监督民众,民众感到疲惫了就怨恨君上,要求实行仁义。由此上下怨恨,篡夺屠杀,甚至灭宗毁族,这都是由于过度的依靠礼乐法度。而在上位者怀着淳厚的仁德来对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满怀忠信来侍奉君上,整个国家的政事就像一个人支配自己的身体一样,无须什么治理的方法,这才真正是圣人之治。”在与由余谈论时政、分析戎人治理之道、探讨天下形势用兵之术的过程中,穆公为由余的远见卓识所折服,决计招引重用由余。也正是穆公重用由余,成就了其“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伟业,得以位“春秋五霸”之列。

待以礼、观其志、听其言、询其谋的过程也是君臣相识、相知、相得的过程。商鞅入秦的过程就具有这一意义。商鞅见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由魏入秦。初见孝公,商鞅说以“帝道”——道家学派的政治学说;再见孝公,说以“王道”——儒家的政治理论。商鞅知道,“帝道”、“王道”都难以解决孝公“强秦”迫切要求,他之所以说以“帝道”、“王道”,只不过是试探孝公强秦、求贤的诚意和决心。在孝公愠怒之际,商鞅说以符合孝公强秦需要的“霸道”,紧接着,商鞅又向孝公说以“强国之术”,“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语数日不厌”。

作为外来的人才,仅仅君臣相得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让自己的理念为朝野所知、所理解,让自己治理之策得以畅通无阻地实施。由此,秦国建立了这样一种机制——廷争。例如,秦孝公在准备让商鞅主持变法之前,在朝廷上展开了一场“讨正法之本,求便民之道”的大辩论。在辩论中,商鞅以“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坚定孝公的变法信念。商鞅认为,变法是以“强国”、“利民”为终极目的的,“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鞅认为,由于时代的不同,历史总是在变革中前进的,“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通过辩论,商鞅宣传了自己的变法理论和主张,坚定了朝野的变法决心,商鞅变法的顺利、深入开展,变法前的廷争、辩论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其实作为外来人才,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大家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文化背景,对环境、时事有着不同的认识,解决这些,重要的手段是沟通,沟通是文化的碰撞、相激,是理念的互信、求同。

招徕人才要为政所用,为时所需,也是秦用人的一大特点。关注秦史、特别是秦人才史的人们大都有这样的感叹:商鞅被诛后,秦惠王开始主持的秦国政治表现出与前不甚相同的面貌,即所用太多纵横气和辩士色彩,如惠王时之张仪,昭王时之范雎。惠王以张仪为客卿,“与谋伐诸侯”,张仪以其三寸不烂之舌,出使东方六国,破合纵建连横,使秦在外交上取得很大进展;而范雎则是在昭王权力危机时,上书力陈宗室和外戚之弊,助昭王重操权柄。其实我们应当看到,商鞅变法,为秦国奠立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而自惠王以后的百年间,是诸侯间争夺最为激烈,战争最为频繁的时期,正是这些太多纵横气和辩士色彩的人才,在对外交往包括对外战争中为秦国获得胜利,对提高秦国在诸侯中的声望和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其他六国也在一定程度招徕外来人才,但只有秦国,不断吸收外来新鲜血液,重用外来人才并一以贯之。秦国的著名执政者,商鞅、范雎、吕不韦、李斯都是“外国人”,这也是秦国一直保持强大的重要原因。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