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江苏作为

发布时间:2017-04-28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刘西忠 吴绍山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对沿宁杭线地区的发展作出谋划和推进”。随后,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专门提出“打造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签订《关于共同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成为长三角地区沪宁杭金三角的重要一极。

长期以来,长三角地区的沪宁、沪杭两线经济发达,宁杭线发展相对迟缓,由此导致长三角地区南北向发展通道“梗阻”,南京与杭州之间的很多资源要素流通需要“绕道”上海。宁杭高铁建成通车后,南京、杭州的“一小时经济圈”开始形成,长三角的发展格局从“一体两翼”转为黄金三角,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将由沪宁杭三角的一个“绿边”发展成为长三角南翼地区的“绿脊”。

生态承载能力强。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上的南京、湖州、镇江都是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自然生态资源优良,森林覆盖率高达37.6%

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两端的南京和杭州,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旅游文化资源。太湖西岸和杭嘉湖平原地区,拥有乌镇、南浔、西塘、杨桥等大批古镇。中间地带的很多中小城市,拥有大量风光秀美的旅游资源,如溧阳天目湖风景区、德清莫干山等。而高淳、溧水、溧阳、金坛等地山水资源丰富,拥有野山笋、天目湖鱼头、溧阳米酒等很多特色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发展得非常好。宁杭沿线地区文化积淀好,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都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

科教创新潜力大。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区域。这一区域所集聚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20多家,超过全国绝大部分省份所拥有的数量。

与此同时,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也面临着重要的瓶颈制约。一是跨界污染问题易发。生态环境是宁杭沿线地区最大的资源优势,然而,由于地处交界,行政分割,容易出现环境跨界污染易发、协同治理难的问题。此外,生态补偿机制面临落地难、可持续难的挑战,存在生态保护者和受益者之间利益脱节的问题。二是县域经济实力偏弱。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上除南京、杭州两个中心城市及湖州市区外,还包括六个县(市):宜兴市、溧阳市、句容市、长兴县、德清县、安吉县,这些县域经济体是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的重要节点。与沪宁线上的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沪杭线上的海宁市、桐乡市、平湖市、嘉善县等相比,宁杭沿线地区县域经济体的实力相对薄弱。三是沿线县域二产比重普遍偏高。2015年,宜兴市、溧阳市、句容市、长兴县、德清县、安吉县的二产比重在46.2%53.8%之间,均高于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40.53%),生态旅游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在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中,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和相关制度安排,有序推进生态建设和产业布局优化,把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打造成为长三角南翼的“绿脊”,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带、绿色创新示范带、绿色城镇示范带,在全国率先打造“人居三”(“第三次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简称)可持续发展城市示范带,在这些方面,江苏应有大作为。

完善制度安排,健全多层次跨区域的合作机制。围绕打造绿色经济集聚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生态文明引领区和城乡一体发展先行区的目标要求,建立多层次跨区域合作体系。在省际合作方面,构建苏浙两省关于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的专项沟通对话机制。在省内合作方面,加强市、县、乡层级间的横向交流合作,建立发改、经信、科技、旅游等部门间的协商机制。一是充分发挥南京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规划建设镇宣城际、泰常溧城际、泰锡常宜城际等铁路,加快推进宁高、宁溧、宁句、常金等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形成“宁---锡”联动发展、融合发展的格局。二是积极发挥中小城市的支点作用,为中小城市扩权赋能,在政策试点、机制创新、资源扶持等方面予以倾斜,增强其自主权,鼓励其探索跨区域融合发展路径。三是择机“扩容”。安徽宣城市郎溪、广德两县地处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中间位置,可吸纳其加入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这有助于改变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目前的“沙漏型”地理空间格局,扩大经济腹地,增强共建合力。

建设三大生态工程,打造长三角绿色发展示范带。一是建设“宁杭生态走廊”。在完善以宁杭通道为轴带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的同时,沿着水运、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一体规划建设“宁杭生态走廊”,形成串联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的绿道网络。二是共建跨省域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前期可联合浙江在溧阳、宜兴、长兴之间规划建设“苏浙国家级森林公园”,由相关地方政府共同投资,一体化保护利用、开发建设。待安徽加入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后,可吸纳宣城的郎溪县、广德县加入进来,共同规划建设“苏浙皖国家级森林公园”。三是实施生态治理工程。借鉴新安江流域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经验,推动宁杭沿线地区中小城市开展生态合作,设立生态发展基金,构建有约束、有保障的长效生态补偿机制。

构建环太湖创新联盟,打造长三角绿色创新示范带。充分利用宁杭沿线地区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结合宁杭沿线地区已有基础的特色产业,切实提升宁杭沿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加强与杭州、湖州、上海等地合作,支持环太湖流域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等组建创新联盟,整合环太湖地区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增强创新政策和制度设计的统筹性、协调性。瞄准沪宁、沪杭线先进制造产业开展科技创新,为其提供科技创新服务配套,逐步形成与沪宁、沪杭发展带相呼应的宁杭创新带。

依托生态宜居优势,打造长三角绿色城镇示范带。宁杭沿线地区拥有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的中小城市和众多各具特色的小镇,要充分利用宁杭沿线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规划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把宁杭沿线地区的景点串联起来发展“风景经济”,提升中小城市的生态品质。利用溧阳、宜兴的优质山水资源,发展养老养生健康产业,发展休闲度假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建设面向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养老养生基地。做大做强带有江南文化标识的历史经典产业和文化产业,挖掘宜兴紫砂等具有浓厚江南文化标识的资源,借助现代设计和传播手段加以改良、提升、创新,在历史经典产业资源的“复活”中焕发城市的文化生命力,增强宁杭城市带的区域识别度。

对标国际潮流,打造“人居三”可持续发展城市示范带。“人居三”通过的《新城市议程》为未来20年的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具有打造“人居三”示范区的潜力。要着力提升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构建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和经济体系,推广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探索可持续利用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体系,保护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研究可持续地利用文化遗产的途径,保护传统文化、知识、技艺,突出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完善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城乡居民普惠、均等享受城市发展进步的果实。要着力构建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韧性城市”。借鉴伦敦、纽约、新加坡等建设“韧性城市”的实践经验,加紧研究相关技术框架和标准体系,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手段,构建城市公共安全数据分析系统、即时响应处置机制,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城市公共安全网。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科联。本文系李程骅主持的省社科决策咨询重点课题“沿江城市一体化与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成果之一)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