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念打造宁杭生态城镇群

发布时间:2017-04-28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崔功豪 罗震东 何鹤鸣    
 

习近平同志指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杭带位于国家经济最为发达的腹心之地,坐拥(带)内外大量优质生态资源,区位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宁杭带这条在沪宁杭三角中的传统“弱边”,极有可能通过生态经济路径的合理选择,在发展品质上实现弯道超车,成长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展示带、国家生态经济发展的创新示范带。宁杭带以特色发展路径,成就特色区域职能,牵手沪宁、沪杭带共同构筑功能互补、互促的“金三角”,也必将成为世界级长三角城市群和江苏扬子江城市群独具特色的亮点。

肩负起探索生态经济新范式的责任

宁杭生态经济带不仅是一条生态保护带,更应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肩负起探索新的经济发展范式的责任。以生态环境滋养经济魅力,以经济发展激发生态活力。宁杭生态经济带的发展应该区别于沪宁、沪杭的工业化路径,通过深挖生态经济内涵,合理发展与生态保护兼容的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以及科研创新等新经济职能。

重构区域生态新格局。宁杭生态经济带内生态资源禀赋突出,地貌丰富、资源多元。带内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省级6处,国、省级风景名胜区各4处,国家森林公园13处,国家湿地公园7处。带内山水形胜,以江苏省内各县市为例,山体、水域面积占比达到30%以上,是苏南丘陵地区的典型代表。宁杭生态经济带的建设将衔接起太湖、黄山两大区域内的生态核心景区,有条件成为未来国家绿色发展廊道、国家公园群落的重要组成,生态发展的战略意义与区域价值尤为重大。

创新生态—经济共赢的新模式。宁杭生态经济带内文化、旅游资源密集,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生态经济发展潜力突出。带内各城市历史悠久,除了南京、杭州以外,宜兴、湖州均先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凭借独有的山水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淀,宁杭生态经济带是长三角当之无愧的旅游资源富集地,拥有5A级景区7个,4A级景区43个。未来随着休闲旅游职能的强化以及区域旅游资源组织能力的提升,宁杭生态经济带将进一步撬动东西两侧文化、旅游资源,与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形成联动,共同构成国际大旅游目的地。

重塑区域开放融合的新方向。宁杭生态经济带既是沪宁、沪杭工业化先发地区与皖南(黄山)生态化后发地区之间的衔接带,同时也是南京、杭州两大区域性文化创意、科研创新中心之间的联络带。因此,生态经济新范式的探索,不但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实现区域资源整合和转化,而且将成为启动生态文明时代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进一步辐射带动长三角西南山区的发展。宁杭生态经济带应当成为江浙两省联动发展的实验带,也应当成为促进江浙皖三省融合发展的缝合带,为构建更为开放融合的长三角区域格局奠定基础。

正视宁杭生态经济带的发展短板

现阶段,不仅要认识到宁杭生态经济带肩负着探索新经济发展的重任,而且要看到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活力尚待激活。宁杭生态经济带与沪宁、沪杭带相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人均经济效益较低。城乡建设的总体品质仍与沪宁带、沪杭带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开发力度相对较弱,虽然为宁杭生态经济带保留了生态资源的本底特色,但随着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速,宁杭生态经济带“生态资源强边”与“城镇经济弱边”的发展矛盾尤为突出,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诉求尤为迫切。宁杭生态经济带尚未承载起具备竞争力和品牌效应的生态经济产业集群。

功能联系未成体系。宁杭生态经济带中的城镇虽然空间近邻,但尚未从城镇群成长为有机功能整体。回顾沪宁带、沪杭带的发展过程,既是一个经济不断增长的过程,也是围绕中心、节点组织网络化功能的过程。当前宁杭带内城镇间联系未成体系:一方面,带内功能联系尚不紧密,不但涉及跨省协调的问题,江苏省内部的城市间功能联系也尚待加强,城市功能虽然各有优势,但是分工合作的发展共识尚未形成。另一方面,宁杭生态经济带内城镇与周边区域的功能联系也有待加强,尚未充分利用沪宁带、沪杭带上蓬勃发展的创新经济优势,也尚未起到整合皖南地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作用。

亟待功能中心引领。基于现状问题,宁杭生态经济带亟待通过培育功能中心,带动区域增长。南京、杭州两大区域中心城市虽然具备强大的综合功能,但是仅仅依靠首尾两端的中心城市,尚未能全面带动宁杭生态经济带发展,也难以为生态经济带内其他城市提供发展的路径示范。反观沪宁带、沪杭带的城镇格局,沪宁带上苏锡常的多中心格局已经十分清晰,沪杭带上嘉兴近年的发展也引人注目,逐渐承担起区域中心职能。因此,有必要在宁杭生态经济带内择优培育新兴功能中心。在生态经济带的发育过程中,中心能够以较强的功能角色为区域发展形成路径示范,以独有的区位条件为整合网络资源、塑造开放格局提供保障。

以生态城镇群支撑生态经济带

生态经济带的建设需要以生态城镇群的建设为支撑。生态经济带不是单纯的生态保护区,其不仅需要高品质的生态空间,也需要高品质的城镇空间,应该由生态空间和生态城镇共同构成。一方面,带内城市不能走传统、粗放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需要遵循生态发展、生态建设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生态经济带的功能内涵尤为丰富,也需要带内城镇积极承担起应有责任,形成生态经济功能有机组合的城镇群。生态城镇群的建设需要满足如下基本导向:

坚持生态保护的基本要求。生态城镇群的发展需要树立生态保护的“底线”思维,坚决抵制可能造成生态破坏的城镇建设和发展行为。同时,需要完善生态保护理念,变“消极保护”为“积极保护”,合理、有限度地利用生态资源,寻求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和谐路径。

强化生态经济的职能定位。生态城镇应该成为旅游服务、文化创意、商务创新等新经济的重要载体。提升高品质的旅游集散服务能力,增强区域旅游吸引能力,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高效整合。强化文化创意职能,彰显城市文化内涵、魅力,协同构筑区域文化品牌。强化新经济职能,发挥优质生态环境对科研创新、总部商务企业等生产性服务职能的吸引力与驱动力,并积极通过产业转型、融合发展催生新经济业态,与沪宁、沪杭带上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互补、互促。

创新据点网络的城镇体系。按照生态经济的发展要求,宁杭生态经济带城镇的发展模式必然区别于沪宁、沪杭带的大城市连绵态势,应以高快速交通体系为支撑,以特色经济的空间建设需求为出发点,形成功能联系紧密但空间据点式、弹性化、生态化的网络体系。依托城镇空间,积极打造若干职能特色鲜明、协同互促的功能中心和功能节点,构建网络化功能结构。

形成开放互融的交通网络。宁杭生态经济带现已形成了以宁杭高速铁路以及若干高速公路为支撑的区域交通骨架。按照宁杭生态经济带的更高目标,可配合区域城镇和功能的发展诉求,进一步构筑多方式、多层次和一体化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带内城镇的协调发展和高效运作,同时为对外联系和腹地拓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强化沪宁、沪杭与宁杭带的高效联动,为沪宁杭三角区域与皖南等长三角西南生态地区的联动提供支撑。

择优培育宁杭生态城镇群功能中心

宁杭生态城镇群不同于传统的工业型城镇地区,其中心的选择和培育路径具有特殊性。其一,以功能强弱定中心。依据特色生态经济职能的强弱选择中心。其二,以枢纽角色定中心。中心应当承担其链接、组织区域资源的重要职能。对比宁杭带内各城市,宜兴打造新兴功能中心的条件最为优越,能够为宁杭生态经济带的进一步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生态优先的发展传统。宜兴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生态资源。市域内山体、水域面积大、占比高,总面积939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47%,占苏南丘陵地区山水面积的35.8%,居苏南地区首位,是宁杭生态经济带上不可多得的山水城市,更是江南丘陵田园特色风貌区与江南水乡田园特色风貌区的交汇点。生态文明建设已初见成效。宜兴工业生产能耗长期保持低位,2015年规上工业企业单位能耗0.15吨标准煤/万元,为宁杭带内各县市最低。其次,空气质量名列区域前茅,PM2.5年平均浓度显著低于溧阳、湖州等县市。再次,城市生态品质优越,早在2013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超过16%,在周边县市中位于前列。

厚积薄发的文化魅力。文化积淀深厚多元,资源数量位居带内县级市之首。宜兴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13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17项;另有国、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各1个,拥有中国陶都、教授之乡、书画之乡、梁祝故里等文化品牌,其中,陶艺更是江南地区“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文化共享丰富多彩。文化设施建设走在省内前列,先后建成了宜兴博物馆、陶瓷博物馆、紫砂博物馆、碑刻博物馆等公共设施;文创产业快速成长。2016年宜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4亿元,占全市GDP3.9%。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与南京环南艺文化创意产业区一同入选2016年江苏省首批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成为宁杭生态经济带上重要的文创板块。

日益释放的旅游潜力。旅游资源多元富集。宜兴拥有4A级以上旅游景区(含4A级)8个,数量仅次于南京、杭州。积极拓展乡村旅游,形成3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数量领先周边县市;旅游经济持续增长,2015年旅游接待人数超2000万,旅游总收入超200亿元,总规模明显高于溧阳、德清等周边县市;旅游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市三星级以上酒店11家,高于周边县市。

蓬勃发展的新经济。宜兴长期位于全国百强县第一梯队,经济总量大、质量优,是宁杭带内GDP过千亿的唯一县级单元,人均GDP超过10万元,同样领先于周边县市。此外,科技创新驱动力强劲。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千亿元,申请专利近6000件,国家级孵化器达到3家,省级科技产业园5个,更是宁杭带上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互联网经济发展迅速。根据阿里研究院评估,宜兴已跨入县域电商全国百强。

联动区域的交通区位。宜兴的中枢区位尤为突出,位于宁杭生态经济带的地理中心,是宁杭生态经济带江苏段内与环太湖地区的唯一切点,紧邻沪宁沿线的苏锡常都市圈腹心,同时也是联结太湖西岸生态发展区与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重要端口。依托宁杭高铁,宜兴已经全面融入南京、杭州一小时通勤圈。从高铁班次上看,宜兴已经成为宁杭沿线上与湖州相当的重要客运枢纽,班次数量远高于周边县市。独特的中枢区位使宜兴在整合区域资源、构建开放格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与作用,也最有潜力成为宁杭生态城镇群中率先发展的突破点。

(作者分别系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区域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战略研究室副主任)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