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宁杭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公约数

发布时间:2017-04-28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董 俊 朱 程    
 

加快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打造长三角新增长极已成江浙两省共识。当前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面临发展路径选择、体制机制创新、区域协同推进等三个共性课题,亟待围绕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协同共赢、民生幸福四个目标,统筹空间约束、产业升级、区域发展和宜居城市打造,凝聚发展共识,形成区域发展合力。

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面临三大挑战

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是长三角经济先发地区探索生态优先、绿色转型的重要示范,其牵涉范围广、发展要求高,各地普遍面临着发展路径选择、体制机制创新、区域协同推进三大突出挑战,沿线各地应求同存异,快速达成发展共识,合力打造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其一,引导新旧动能有序转换。高投入、高能耗的传统发展模式,曾在宁杭沿线城市形成了大量低质态企业,也曾一度让该地区“绿水青山”蒙上阴影。宁杭生态经济带的发展,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充分互动,探索出一条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型发展路径。

其二,创新体制机制释放区域发展动能。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以生态资源撬动市场资源集聚。而基于生态产品的不可替代性特征,探索生态资产证券化、生态产品资本化成为可选方案。这要求政府贴近市场创新体制机制,提供试错空间,鼓励“放水养鱼”。同时,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离不开公众普遍参与。需要引导大众树立绿色环保的生活、生产理念,主动践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能级整体上移。

其三,协调区域发展,构建差异化、协同化发展格局。由于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以生态保护为先,对沿线城市的未来发展质态和发展的均衡性要求高,那些转型升级早、发展实力强的先发地区更有实力承担转型阵痛,也容易虹吸后发地区发展机遇。江苏应坚持生态保护者和受益者之间利益挂钩,协调城市群内资源分配,保障不同级别城市的“发展权”,形成梯队化发展结构。同时,利用县域经济体更接近农村的行政优势,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县市培育“副中心”“卫星城”,构建起区域一体化合力更强、地区发展质态更加均衡的新型城市群落。

抓好四个“统筹”求解绿色发展公约数

新华社智库江苏中心在调研中发现,沿线各地在实践中,已在着力抓好四个“统筹”,积极求解和培育区域协同发展的“绿色发展公约数”。

围绕生态保护目标,统筹空间约束。绿色生态是宁杭沿线地区的最大底色,也是宁杭生态经济带沿线地区共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宁杭生态经济带森林覆盖率高达37.6%,融合了宁镇、茅山、天目山三大山系与秦淮河、钱塘江、太湖等水系。山水相连的地理特征,导致该地区一旦出现环境问题,容易造成跨区域影响。切实保障生态存量,成为该区域发展的普遍共识。

一些地方党政领导明确提出,宁杭生态经济带的建设,关键要设立“负面清单”,管住发展冲动。江苏沿线地区加强上下联动推进,在区域整体规划正式出台之前已率先划定“三条红线”、明确“三大空间”,从高处发力,完善宁杭生态经济带点状布局。

2016年,江苏围绕国家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部署,在全国首次提出要严守城市开发边界、耕地和生态保护“三条红线”,意在以行政手段为区域发展戴上“紧箍咒”,遏制因市场因素带来的发展冲动,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宁杭生态经济带江苏沿线地市已全部划出生态红线区域,各城市“三条红线”“三大空间”正在逐步完善中。

严格的空间管控,为生态涵养提供了保障。江苏主动修复、优化存量质态。去年以来,江苏开启“263”专项行动,提出到2020年,全省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0%,设区市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72%以上,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70.2%,劣于V类的水体基本消除。目前,宁杭生态经济带沿线城市已纷纷展开行动,宁杭生态经济带沿线城市都成立了实体化运作的领导组织机构。

围绕经济发展目标,统筹产业升级。宁杭生态经济带要真正成为长三角新增长极,必须拥有相对成熟、独立的产业体系。宁杭线江苏地市应从“存量”与“增量”两方面着手,推动产业结构整体上移。

在宁杭生态经济带江苏段,传统产业比重仍较大,且多位于产业链始端的初级加工环节,附加值低。宜兴、金坛、句容、高淳、溧水等地采取品牌建设、新业态培育、技术改造、大项目带动等方式,优化存量结构,夯实发展基础。

高精尖产业正推动着宁杭生态经济带实现转型发展。目前,宁杭沿线江苏段各地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提升增量能级。金坛集聚了总投资125亿元的中航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年产2万辆纯电动汽车的湖南江南汽车制造公司金坛分公司等一批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零部件企业。溧阳先后引入总投资100亿元的江苏时代新能源二期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江苏北星高分子复合材料项目、总投资20亿元的江苏科达利新能源锂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等。目前,宁杭生态经济带江苏段沿线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初具规模,有望使这一区域成为该产业的发展集聚地。

宁杭沿线各地也立足自身特点,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溧水依托靠近南京禄口机场的区位优势,建设临空产业片区,重点引进发展航空运输、电子信息等高端制造业,发展壮大航空物流、专业会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目前,溧水已吸引金浦投资控股集团民用航空客运项目、中航工业集团拟建机电产业园、禄口机场国际快件中心、国内第二物流中心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

宜兴则围绕环保产业,致力从“中国环保之乡”向“中国环保之都”跃升。目前,宜兴环保产业已实现由环保制造业为主向环保制造和环保服务业并举转变,企业发展从传统单打独斗向组团发展转变,形成了“环境医院”模式,可为客户进行环境会诊,提供整体化解决方案。

数据显示,2015年,宁杭生态经济带江苏段的设区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例在26%-50%之间,占比逐年提高。

“未来,宁杭生态经济带的增量产业发展将更加注重释放生态环境的吸引力,利用高铁1-2小时交通圈吸引高端人才集聚,由人流带动经济流和技术流,形成高端要素强磁场。”江苏省发改委发展规划处处长孙志高说。

围绕协同共进目标,统筹区域发展。协同共进符合宁杭生态经济带沿线各地的共同利益。这要求江浙两省在建设过程中统筹区域发展,强化都市圈之间的合作和跨省融合发展,以“组船出海”形式打造发展共同体。

2016年,溧阳同安徽的郎溪、广德两地制定苏皖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提出在关键要素市场共建、成本投入分担和收益分配共享、社会民生服务互惠、平台联盟创建等方面开展先行探索。

一是三地提出建立政府合作联盟,每年召开一次由三地党政主要领导人参加的联席会议,明确重大合作事项,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二是三地提出建立产业联盟,围绕农业、旅游业、制造业三大方面,共同制定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旅游协同发展政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三是三地提出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育,打破行政界线,联合开展区域内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开展跨界断面水质联动监测和目标考核,完善区域环境风险预警应急体系。

“溧阳地处苏浙皖三省边界,交通区位是溧阳在宁杭沿线地市中较突出的比较优势。推动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既是溧阳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溧阳围绕‘宁杭生态经济带最美副中心城市’目标,释放辐射带动作用的探索实践。”溧阳市发改委副主任杨志才说。

围绕民生幸福目标,统筹宜居城市打造。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的落脚点在民生幸福。江苏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释放发展红利,坚持以优良的城市环境和健全的城市功能打造富有特色的宜居城市群落,实现城市和人的协同发展。

2015年,江苏提出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实施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项目。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突出小城镇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作用,强化其在城镇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地位。鼓励具备条件的大中城市周边小城镇发展成新市镇或卫星城。

目前,宁杭沿线地区已打造出一批生态、经济协同并进的中小城市和众多各具特色的小镇。如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打造国际慢城,利用自身丘陵生态资源形成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生态农业为一体的农业综合旅游观光景区。宜兴市丁蜀镇探索发展以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为重心的紫砂特色小镇建设。

宁杭生态经济带沿线城市也利用自身的优质山水资源,大力发展医疗、养生为代表的健康经济,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如溧阳围绕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建设,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宁杭生态经济带沿线人多地少,环境承载力有限,它的新型城镇化切不可走摊大饼式发展的老路,要坚持生活空间适度宜居、以人为本,使城在山中、山在城中交相辉映。”孙志高说。

以省级统筹破解发展难题

新华社智库江苏中心调研发现,江苏沿线城市在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中,存在四个现实难题,亟待通过加强省级统筹的方式,着力破解。

其一,为沿线县市扩权赋能。宁杭生态经济带沿线县市普遍离主城区较远。在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过程中,不同设区市下辖的县(区、县级市)之间自主推进横向协同发展的难度普遍较大,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尚未形成。建议江苏应积极发挥中小城市的支点作用,为沿线县市扩权赋能。

其二,试点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受现有体制机制影响,宁杭沿线城市对于产业协同发展尚未形成合力,一些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仍处于较低层次的合作层面,未能在城市与城市之间搭建起紧密相连的产业体系。建议江苏可以旅游产业为突破口,打造一批跨省市精品旅游线路。在积累经验、增强互信的基础上,逐步拓展产业协同发展范围,实现不同城市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

其三,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铁的开通使宁杭之间形成了“1小时”经济圈。然而,目前宁杭线同沪宁、沪杭线之间缺乏高铁桥接,宁杭线地市去上海需绕道而行,耗时耗力。建议江苏加快研究宁杭线同沪宁、沪杭线之间的高铁布局,加快规划建设镇宣城际、泰常溧城际、泰锡宜城际铁路等基础设施,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沿线城市一体化发展。

其四,分步推动区域规划落地。宁杭生态经济带生态环保的高标准要求,在局部地区会让一些已经达到排放标准的企业面临关停并转的情况,短期内会对地方造成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多重压力。建议在规划中设立长短期调整目标,分步实施规划方案,为地方淘汰产能提供时间和空间。同时,宁杭生态经济带的生态格局与安徽部分地区紧密相连,溧阳的水源地就来自安徽境内。建议江苏应利用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机遇,适时扩容宁杭生态经济带的辐射范围,把位于宁杭生态经济带中间位置的安徽郎溪、广德两县纳入整体发展格局之中,避免出现中空地带,增强共建合力。

(作者系中国经济信息社分析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