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苏北小江南”的条龙村地处施河镇集镇西南方向1.5公里,是淮安教学具产业的发源地,从这里走出了王强众、郭连坤、管益武、董玉荣等一大批创业能人,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轿车第一村”。
条龙村的昨天固然辉煌,条龙村的今天是什么模样,条龙村的明天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通过条龙村这个点,在全区面上如何推进富民强村,走好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之路?近期,我带着这个课题,多次走进条龙村,和村里的干部、群众一起分析现状,查找症结,谋划未来。
三位老同志给我上了生动一课
模范老党员成广斌今年83岁,担任村总账会计30多年,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曾因村里建大桥抬桥板受伤落下病根,退休后,他积极支持村“两委”工作,从来不向集体提及自己的困难。
今年1月25日,我来到成老家,看到老人身体康健、精神饱满,问成老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上帮助协调解决,老人连连摆手,说没有困难,现在就盼望着村里发展更快些、群众生活更好些,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也要为村里发展出谋划策。听着他朴实的言语,我对这位老党员肃然起敬。我与村里商量,要及时登门看望包括成老在内的老党员、老干部,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2月28日下午,我再次来到条龙村,请来几位老党员、老干部,大家面对面畅所欲言。袁志高是原村主任,儿子跑玩具销售,去年销售近30万元。袁老也没有提及自身有什么困难,而是就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出一些建议。他建议村里要对承包出去的鱼塘进行回头看,租金不能跑冒滴漏,同时要帮助回乡办企业的小老板解决实际问题。成鼎臣老人今年80岁,子女都在外地工作,独自一人在家。他说自己晚年生活很幸福,自身也没有什么困难。但是,条龙村还有四个小组通往镇区的道路比较窄,而且来往车辆多,群众走路难、难走路。针对这一问题,目前镇村两级已计划对该道路进行加宽改造。
从这三位老同志的身上,我看到了老党员的境界,他们对自己想得并不多,但对集体、对他人想得很多,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我同时想,这些老党员就真的没有困难么?他们没有提出困难,不代表不存在问题。找不到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让群众脸上的笑容更灿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加快发展的目的,就是要让广大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否则那些指标是没有“温度”的,只是一堆冷冰冰的数据而已。
对此,我们突出问题导向,要求各级干部走下去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解决的立刻解决到位,不能立即解决的,也要排出计划,确保每件诉求都得到回应。
初创企业、领军企业发展都要助力助跑
条龙村是一个经商理念活跃的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些村民走南闯北寻找致富门路,其中一些人发现教学具投资不大、技术难度不高,但市场需求量大,于是办起了小规模的教学具加工厂,而且越做越大。共创人造草坪、乾坤教学用品等10多家教学具龙头企业都是从条龙村走出来的。
现在,这个只有10个村民联组、2360口人的乡间小村,从事教学具生产、营销的人数达200多人,胡国政就是其中一个。我跟胡国政面对面交流的时候,他尽管不善言辞,但说起创业却头头是道。胡国政长期在外跑教学具销售,2015年返乡办了一个教学仪器厂,年产值300多万元,用工30人左右。他说,现在手里积累了一定资金,但还要趁着年轻多干点事。目前,他想增加一些厂房,逐步把小企业做大。
如果说胡国政有一个刚开始起步的创业梦。而王强众则有一个更大的理想。作为从条龙村走出来的淮商代表,他一手创办的共创公司用短短十年时间就从一个乡镇小企业一跃成为人造草坪行业产销量全球第一的大公司、全球人造草坪企业的领跑者、行业标准的制定者。2016年,共创集团开票销售11.72亿元、入库税金1.46亿元,出口创汇1.32亿美元。在常人眼中,王强众已经走上人生的高峰。但是王强众并不满足。在王强众办公室,他告诉我,共创公司不仅要做全球行业最大,还要做最强,要成为世界级企业。目前,共创公司正在谋划上市。
针对共创公司提出的土地指标、超市草项目审批等问题,我召开专题会办理,使其得到妥善解决。与此同时,我联想到,不仅初创企业发展中有困难,领军企业发展中也有困难。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发展挑战多的特殊时期,我们更要按照“亲、清”理念,与企业抱团取暖,当好“店小二”,坚定企业发展信心,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富民强村依然是全面小康的关键
条龙村总支书记冷继玉是我的老朋友了。他今年57周岁,已经做了25年支部、总支工作,先后被评为“淮安市双带标兵”、淮安市连续二年的“市百佳村官”。
前不久,我再次在条龙村见到冷继玉。冷继玉告诉我,条龙村虽然能人聚集,但随着教学具企业搬迁到镇里的工业集中区,村集体经济并不宽裕。他扳着指头跟我算了一笔账。去年,条龙村集体经济收入17.2万元,其中两幢近2000平方米的厂房租赁收入12万元,40亩农田出租收入2.4万元,65亩鱼塘出租收入2万元,还有部分集体堆堤租赁收入0.8万元。
我跟他一起分析集体经济收入的构成,我们一致认为目前集体经济主要来源于资产租金,要实现可持续增收,关键是要上项目、办企业、强产业。冷继玉告诉我,尽管条龙村目前集体经济还不强,但是村“两委”有信心把条龙村发展好。今后,他们将重点扶持村里现有8个私营小企业加快发展,争取培植2个列统企业,力争通过三年努力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并逐年增加,彻底改变旧条龙,加快建设新条龙。
对条龙村今后发展的目标、措施,我是十分赞同的。同时,冷继玉建议,个体私营企业在农村落户,能否给于相关支持。对此,我们已全部落实“放管服”改革,搭建银企“联心桥”,帮助小微企业实现有效融资,积极推动小微企业健康成长。
走访条龙村带给我很多启示。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农村发展好了,农民增收致富了,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才有了扎实根基。就全区面上而言,当前,我们要抓好三件事:一是下得去。推动党员干部下基层实现常态化,通过真走实访,摸清实情,做到基层情况了然于胸。二是解决好。找准公共服务、集体增收、企业发展等方面的短板,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实行共性问题领办、具体问题即办、难点问题专办。三是发展快。帮助村居理清发展思路,通过外引内培上项目、加速特色产业集聚、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强化小微企业要素保障等措施,促进强村富民,夯实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根基。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淮安区委书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