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发布时间:2017-04-28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王 婷    

徐匡迪:设立雄安新区能有效缓解北京大城市病

京津两地过于“肥胖”,大城市病突出,特别是河北发展与两地呈现“断崖式”差距。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形势下引领新发展、打造新增长极的迫切需要。从国际经验看,解决大城市病基本上都是用了“跳出去建新城”的办法;从我国经验看,通过建设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有力推动了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瞄准的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这项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毅夫:供给侧改革与产业政策应相辅相成

供给侧调整是劳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生产水平的提高必然依靠产业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当更高附加值的产业不断涌现,如果没有供给侧调整,劳动力水平和收入水平就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中国是转型中国家,走的是渐进式道路,发展和转型是同时进行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持续保持经济增长,得益于供给侧的不断调整与改革,但许多措施实际上属于产业政策范畴。如果没有产业政策的支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基础科研等方面,就很难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因此,供给侧改革与产业政策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过度强调或忽视其中之一。

蔡昉:新型城镇化需要合理分担改革成本

城镇化的难点在于,把农民工变成市民是要付出成本的,他们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各种社会保障是要有补贴和财政支出的,这部分还没有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之间做出合理的分配。此时农民工进城落户带来的改革红利缺乏良好的分享预期,导致地方政府缺少改革激励机制。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好的制度条件,合理分担改革成本和分享改革红利预期,才能做到真正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刘世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形成三位一体的全面赋能架构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键在于形成三位一体的全面赋能架构,一是全面持续的教育,尤其是加大适应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职业教育发展;二是全面的社会保障,健全养老、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全面促进流动,在推动横向流动的同时更加注重纵向流动。

隆国强: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发展战略当作调整

对幼稚产业的适度保护有利于后起国家的产业升级,但过度或过长时间的保护不仅令企业失去技术创新的动力,而且会形成阻碍改革的既得利益集团。因此,我国必须调整目前对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实行的进口替代战略,有序降低贸易保护,打破垄断,大力鼓励平等竞争,关键是要推进国内市场化改革。

白明:我国对外开放红利将转向“内在推动”

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之后,11地肩负着新领域先行先试的任务,自贸试验区战略重心也会转向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复制。这意味着未来我国对外开放的红利将从“外在拉动”转向“内在推动”。自贸试验区设立的初衷是提高我们整个对外开放水平,越来越多的自贸区不断先行先试、不断推广复制,将承担起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任。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