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范围不断扩大,全国统一市场加快形成,各区域之间比拼的不再是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各种传统生产要素成本的高低,而是本区域对优势产业的深耕能力以及对企业扎根本地的吸引力大小。对于江苏而言,积极应对区域竞争这一全新挑战,应当依托江苏特色产业良好的发展基础,顺势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成为地标特色产业。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和定力打造产业地标,把培育地标特色产业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长效机制持续用力培育发展。
事实上,不仅省、市、县这些较高层级的行政区域应当着力培育地标特色产业,即使是乡镇这样较低层级的行政区域亦应如此。当前我国各地正在大力推进的特色小镇建设,其活力源泉必然是建立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之上。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的命脉,只有用特色产业来牵动、激发小镇的生机和活力,才能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进而实现特色小镇创建与产业发展之双赢。
集群发展是培育地标特色产业的重要途径
地标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绝非一日之功,也不可能依靠常规手段加以培育。省委书记李强在全省制造业大会上明确提出“集群发展是培育地标特色产业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通过集群发展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地标特色产业的竞争力。
其一,集群发展有助于推动地标特色产业的技术创新。实践证明,地标特色产业的集群发展不仅可以有效推动产业规模的扩大,而且可以形成集群式创新效应,从而进一步提升该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一方面,集群内骨干企业通过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可以显著降低研发成本,提升地标特色产业集群的创新绩效;另一方面,集群内中小企业依托大企业的技术力量和研发能力,以模仿创新和技术外溢等方式,可以有效破解集群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瓶颈制约,促进地标特色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构建稳定的横向分工和纵向合作关系。
其二,集群发展有助于构建地标特色产业的品牌生态系统。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随着集群的不断发展壮大,集群所依托的产品、企业、产业品牌按产业链功能逐步耦合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最终促成地标特色产业品牌生态系统的形成。首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的产品或服务,逐步成长为赢得市场认可的产品或服务品牌;然后,通过产品或服务品牌之间的功能耦合,产品或服务品牌成长为企业品牌;最后,在集群内部,以产业价值链为联系纽带,若干品牌企业与为数众多的非品牌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进而逐步形成一个基于完整产业链的区域产业品牌生态系统。
其三,集群发展有助于增强地标特色产业的市场话语权。地标特色产业通过集群方式高度集聚,有望在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形成“话语权集合器”效应,主要包括:以原材料掌控为主的原材料供应话语权、以关键零部件为主的装备制造话语权、以研发创新能力为主的知识产权话语权、以产业规模为主的市场份额话语权、以行业标准制定和产品质量检验为主的行业标准话语权、以销售网络和物流渠道为主的营销话语权、以集群品牌和企业品牌为主的品牌话语权等诸多方面。
江苏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面临“五大困境”
经过多年发展,江苏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既包括以南京软件产业、宜兴环保产业、无锡物联网产业等为代表的技术主导型产业集群和以东海水晶产业等为代表的资源主导型产业集群,也包括以丹阳眼镜产业、常熟纺织服装产业等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和以镇江醋业等为代表的经营主导型产业集群。这些特色产业集群前期发展基础较好、市场占有率较高,但仍然存在着一系列困境和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成为地标特色产业。
第一,缺乏影响力大的标志性企业。标志性企业是打造地标特色产业的主导力量和重要依托。从江苏各地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实际看,多数产业集群普遍缺乏产业带动力强、市场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导致特色产业集群的市场话语权不强,限制了特色产业集群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无锡物联网产业自200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以来,通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动物联网技术运用等各项积极措施,物联网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到2016年底,全市拥有物联网企业1171家,物联网企业的数量优势十分突出。但物联网产业的领军型企业仍然较少,产业发展的碎片化应用问题比较突出,导致物联网产业规模难以进一步做大。不仅无锡物联网产业存在龙头企业较少、带动力不强的问题,苏州的纳米材料产业、常州的石墨烯产业等新兴产业也普遍存在这一现象。
第二,缺乏走在产业前沿的先进技术。只有时刻掌控产业前沿技术,才能持续引领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受研发投入、研发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省多数特色产业集群均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环节,产品研发等高端环节往往被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所控制。丹阳眼镜产业生产的镜架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镜片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三,是“中国眼镜生产基地”“中国眼镜出口基地”。然而调研发现,其1.74以上高折射率的高档镜片依然需要从日本、韩国等地进口,高端镀膜机则需要从德国、韩国等地进口。昆山光电产业生产的中小尺寸面板在全球市场占比接近10%,形成了从“原材料-面板-模组-整机-装备”的完整产业链,但昆山在高端显示面板领域的技术突破仍显不足,日韩以及台湾地区依然处于技术垄断地位。
第三,缺乏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高端人才。人才是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集群方式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向地标特色产业方向发展,首先应从人才培养着手。培养大批高质量高水准、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人才是培育地标特色产业最为有力的抓手。纺织服装产业是常熟市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特色产业,也是国内市场竞争最激烈的产业之一。当前,各种生产要素日趋紧缺,成本要素价格相对较高。与此同时,网红经济和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快速增长,催生了大量的小批量多批次订单需求,依靠大批量生产打造低成本优势的传统竞争模式失灵,只有向设计要效益、向品牌要空间才能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发展。在常熟,普通设计师根本无法满足高质量、高品位服装的生产需求,亦无法预知市场动态、潮流方向,而有能力可以引领一个品牌的主设计师是稀缺的。
第四,缺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行业品牌。品牌意味着良好的市场声誉和较高的市场份额,是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江苏特色产业集群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行业龙头品牌。东海水晶存储量占全国70%以上,含硅量高达99.99%,储量和质量均居全国之首,天然水晶销量占全国90%,水晶产业的市场份额不可谓不高,但是,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龙头品牌却相对较少。据调查,在东海众多的水晶品牌中,尚没有世界知名品牌,中国驰名商标仅有2个,江苏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仅有6个,这与本地众多的水晶品牌数量形成反差,优势品牌和市场引领能力不强,多而不大问题明显。2016年,东海全县水晶产业的交易额为120亿元,尚不及国际知名水晶品牌施华洛世奇一家企业的营业额。
第五,缺乏对全产业链资源的整合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再体现为单个企业的竞争力大小,更多地体现为以骨干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产业集群对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高低。当前,我省多数特色产业集群对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资源整合能力依然较弱,影响了该产业市场竞争优势的塑造和进一步提升。江苏恒顺集团占镇江食醋年产量的85%,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谷物酿造食醋生产基地,但食醋产值占恒顺集团年产值的比重高达95%,料酒、酱油、醋饮料等相关产品以及粮食、黄酒、醋糟肥料、饲料等上下游产品产值占恒顺集团年产值的比重却不足5%,显示出恒顺集团乃至镇江市对食醋整个产业链的资源整合优势依然高度集中在食醋这个单一产品上,其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必然较弱。
集群发展助力打造地标特色产业
以集群方式推动地方特色产业顺势发展为地标特色产业,需要着力补齐地标特色产业发展的短板,从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品牌塑造、标志性企业培育、特色小镇建设等方面综合施策。
聚力培养高端人才。高端人才稀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江苏地标特色产业集群的培育和进一步发展。培养与打造地标特色产业相匹配的高端人才,一方面要围绕江苏地标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通过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培育,为培育地标特色产业提供稳定的人才供给;另一方面,要依托当前江苏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内的骨干龙头企业、产业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平台,主动引进一批产业发展紧缺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为打造产业标杆提供人才支撑。
聚力强化技术研发。关键核心技术的不足是江苏地标特色产业培育的重要短板。为此,要大力支持和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园区、骨干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围绕特色产业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改变产业整体科技水平较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要支持和引导集群内骨干企业瞄准产业发展的高端环节和关键节点,强化核心技术和重要技术标准研发,提升产业高端发展水平;要支持集群内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合作、资源共享,构建紧密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
聚力塑造核心品牌。打造地标特色产业,核心品牌创建是关键。江苏特色产业集群市场规模不小,但国际性、全国性知名的核心品牌并不多,迫切需要塑造一批广为人所知的核心品牌来承载与推广。为此,应当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品牌战略管理,建立和完善品牌服务体系,加强品牌宣传,提升品牌文化内涵。通过打造国际性、全国性大品牌,充分发挥品牌的带动作用,加快在全省形成一批具有各地特色的产业地标。
聚力培育标志性企业。以做大标志性企业产值规模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为标志性企业开展行业间、区域间的并购重组提供政策便利,为标志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财税扶持,以增强标志性企业在全球市场布局、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要进一步加强生产要素保障,对标志性企业的重点项目用地实行优先保障,对标志性企业的煤电油运供应实行重点倾斜,对具备良好偿债能力的标志性企业提供多渠道、低成本融资安排。
聚力建设特色小镇。日前,江苏公布了首批25家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丹阳眼镜、东海水晶等特色产业成功入选。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的经济命脉和活力源泉。培育地标特色产业应当紧抓特色小镇建设的契机,立足小镇独特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挖掘产业内涵和潜力,瞄准产业链高端和技术前沿,积极推动产业创新和品牌建设,促进产业功能拓展和产业链延伸,提升产业文化内涵,推动集群主导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集聚发展,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标志、领跑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地标。
(作者单位:王树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刘增涛,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连云港分院)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