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迎接恢复高考40年

发布时间:2017-06-29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王石川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推开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之门,无数人欢欣鼓舞、喜极而泣,因为他们的人生多了一种可能。对于参加1977年高考的不少考生来说,彼时高考确实是命运的分水岭。

今天我们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当然不能是例行公事般地发几声感慨,而是应把握历史行进的轨道,在重启高考中感受改革的魅力。严格地说,1977年恢复的是高考也是高考制度,是拨乱反正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改革。其中,最让人触动的有两点:一是改革之难,二是改革之快。

恢复高考,殊为不易。相较于“自愿报名、群众推荐、组织审查、领导批准”的推荐制,通过高考择优录取显然更公平,也更得人心。然而,尽管文革结束快一年了,恢复高考已是全社会的强大呼声,但当时“两个凡是”仍有影响,一些官员无视民众诉求,有意无意扮演着高考恢复的拦路石。直到邓小平复出,主持召开一系列与教育工作有关的座谈会,坚冰才逐渐融化。

一旦扫除障碍,达成共识,改革推行之快让人欣喜。197786日召开相关会议,此时,当年的招生会议已过,换言之同年恢复高考已来不及,但是邓小平明确表示:“今年就改,看准了的,不能等,重新再召开一次招生会议就是了。”813日,教育部在北京再次召开了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925日,教育部制定《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10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通过;1012日,国务院批转《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1128日开始,各省份开始组织高考……

如此紧锣密鼓,实属罕见,但一旦认准了方向便全力推进,正体现出改革决心,更是为公众福祉计。否则,推迟一年重启高考,将使多少人的命运晚一年改观?这次考试是在冬季进行,翌年春季入学,有人感慨那是“冬天里的春天”。这话用在改革上同样适用——众所周知,明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进程前,恢复高考发时代之先声,已提前一年启动,值得激赏,耐人寻味。

当下,我们仍处于改革的年代,又是一个改革的春天。而以高考改革为例,时代背景已大不同。比如,1977年高考录取比例291,而今年不少地方的录取率已过80%。尽管考取名校、选上好专业仍不容易,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窘况似乎一去不返了。但是,新时代有新的痛点,民众有更多的诉求点、更高的期望值,如何回应民众关切、纾解焦灼民意,需要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更有魄力、更有紧迫感、更有行动力启动新一轮改革。

说到改革,不能不提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判断:“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毋庸讳言,相比于40年前,今天的改革也有阻力,一些人阳奉阴违,动力不足,还有一些人拈轻怕重,无所作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更需要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参加过1977年高考的上海作家陈村,认为恢复高考“是一种被恢复的权利,用考分体现的公正”。诚哉斯言!任何有益于民众的改革,基点都是恢复或尊重民众的权利。从尊重民众权利开始,矢志不移地清障,改革再出发,这是对恢复高考40周年的最好纪念。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职评论员)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