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欧洲之行行到巴黎,就住在塞纳河畔的旅店里。
曾读过徐志摩先生《巴黎的鳞爪》。先生说:“咳巴黎!到过巴黎的,一定不会再希罕天堂;尝过巴黎的,老实说,连地狱都不想去了。”我体味先生所说的话,连续几天在巴黎穿梭,看着塞纳河的柔波里掩映着卢浮宫的倩影,流着温驯的水波和缠绵的恩怨,几天下来,已筋疲力尽。接待我的仲先生是常住巴黎的同胞友人,像是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要晚上带我们去逛巴黎的街市,据说有消除疲劳、舒畅心情的功效。果真有如此奇效?我们一起踏上巴黎的街道。
巴黎的街边咖啡馆林立,空气里飘着烤牛排、烤薯条与啤酒的香味。回想起初到巴黎时,最让我震撼的好像不是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等知名建筑,而是这种热闹的、几乎到处人满为患的咖啡座,似乎全世界的游客都赶到这里来喝咖啡了,哪怕来去匆匆,纵然马上抽离,也要在其中一张椅子上坐下,方不枉来巴黎一趟。仲先生告诉我,巴黎的咖啡馆总数超过了12000多家,在闹市区开得肆无忌惮,老巷里更是见缝插针,即便是在圣地教堂的一旁,也分不清那是酒吧、餐厅还是咖啡座,多数兼而有之。
跟着仲先生,我们一起进了一家咖啡馆。见那一排排咖啡座上,大多坐着金发碧眼、着装时尚的男女,一杯咖啡,一本书或一叠报纸,悠闲自得。仲先生说,起初他也有点发懵,为何有如此之多的人在咖啡馆读书,住久了,才得知这里的人们有读书的习惯,加之有着充裕的假日时间,“咖啡馆+读书”自然而然成为不少巴黎人打发闲暇时光的标配。仲先生继续介绍,法国伊福普(IFOP)市场调查公司一项调查,说巴黎人的读书习惯与休闲习惯紧紧联系在一起。漫长的假期里,许多人泡在咖啡馆里消磨时光。据说,巴黎人年均读书16本,大约有1/3的书籍是在咖啡馆里读完的。
说话间,对面桌子旁,一位老者一落座便取出一本厚厚的书,认真地品读起来。不一会,一位年轻服务生走过来,递上一杯正冒着热气的咖啡,老者抬头会意地对她笑了笑,旋即又低头继续专心地看书。我品味着咖啡,把与仲先生交谈的声音压到最低,生怕扰动满座的阅读者。
走出咖啡馆,来到灯光明亮、游人如织的圣母院广场,却见广场一角的书亭旁,一群地道的巴黎人在心无旁骛看书读报。他们似乎忘记了周围世界的存在,与作者一起在另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完全进入了一段段无可替代的生命体验。
前方,凯旋门立在那里,淹没在灿烂灯火之中。走过了宽大的香街,走在塞纳河人行桥上,河水清清,映照桥头路灯下读书人的静影。过了桥,进了一条长长的、弯弯的、幽深的、又高又窄的老巷,摩挲衣裳而过绅士模样的人们,手里大多会有一本书。
书,已是这座城市的生命体现,无时无处不在。就连墓地也不例外,“书墓”随处可见。眼前这座社会学家的墓被设计为一本打开的书,墓主人的名字叫马德·多甘,他还在世,这是他为自己设计的归处。我想起西班牙思想家路易斯·博尔赫斯《天赐诗》里的话:“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想必,他和马德·多甘都希望自己在天堂仍与书相伴。
在归途的飞机上,我身边坐着一位从巴黎来中国的年轻人,她的行李箱里装有许多本书。她说,书穿越了世纪的时空,是人与人约会和交流的重要场所。书是人类拥有的最奇妙的东西之一,是人类生命季节的明灯。她告诉我,在她的家乡,送书是时尚的礼仪。她千里迢迢带这么多书,正是准备送给她最要好的朋友。
听着她诉说她和她祖国的人民对书籍的热爱,我醍醐灌顶。
(作者单位:盐城市盐都区人大办公室)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