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做优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研讨会观点摘编
发布时间:2017-06-29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为推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扩大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在全省战略决策领域的舆论宣传力度,527日,群众杂志社与江苏师范大学联合主办,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南京社会科学》杂志社承办的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研讨会在徐州召开。群众杂志社总编辑朱维宁、副总编辑李克海、李程骅,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纪检组袁丁组长,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邱成主任,江苏师范大学校长华桂宏,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研讨会围绕“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主题进行了新视角、多层面的深入探讨,提出了富有针对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对策和建议。现将部分与会领导及专家学者的研讨发言要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突破行政壁垒建设中心城市

华桂宏

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必须突破省际、市际的行政壁垒,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大简政放权改革力度,着力降低企业在行政审批环节所付出的时间成本,切实为企业“松绑”,为市场“腾位”,为群众“增利”。通过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形成区域内最具市场活力的城市,集聚信息、人才、资金、科技和商贸物流,提升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向心力。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校长)

突出“五个紧抓”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张可云

从区域一体化进程来看,淮海经济区内的城市,从内部看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文化旅游资源相似、综合交通便利,从外部看均处于“一带一路”城市节点地带、受到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辐射、又是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这是淮海经济区一体化的优势所在。应当发挥优势,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东部率先发展与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寻求淮海经济区的战略地位并谋划新的发展思路;要顺应区域发展和结构转型的规律,切实加强企业主导区域合作;要注重区域龙头建设,强化徐州中心城市的带动效应和区域内外联系,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从徐州的发展定位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来看,要发挥好“三个作用”,充分利用好徐州较大规模和较全的产业结构、发达的交通和物流网络、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实施增长型战略,突出“五个紧抓”: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快实施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将徐州建设成为国际物流基地和商务中心;紧抓国家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机遇,充分挖掘汉文化内涵,将徐州建设成为家喻户晓的汉文化创新中心;紧抓国家支持资源型地区转型机会,摆脱路径依赖,将徐州建设成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紧抓江苏省委“三个作用”的明确定位,通过创新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大力支持科研院所发展,将徐州建设成为苏北创新中心;紧抓淮海经济区协调发展的历史机遇,提升徐州辐射周边的功能,增强区域整体发展能力,将徐州建设成为令人信服、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作者系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

 

城市高级功能建设必须更多基于市场功能

罗守贵

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与周围四个省会城市南京、合肥、郑州、济南之间必然有一个势力范围的竞争。它们之间引力的分异点可以用两个常用方法简单做出判断:一是以铁路人流量为基础的判断;二是以搜索引擎检索相关信息量的判断。从某日铁路班次的数据可以看出,郑州与商丘之间商务出行的班次略多于徐州,徐州对蚌埠的影响辐射比合肥对蚌埠的影响更大,徐州对枣庄的影响辐射和济南对枣庄的影响辐射相差甚微。通过对某日信息流查询可以看出,合肥对蚌埠的辐射超过徐州,是因为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对本省影响更大所致。但即使行政力量如此之大,合肥相对于徐州的优势也并没有大多少。至于郑州对于商丘、济南对于枣庄,相对于徐州,两个省会城市的优势也非常微弱。

可见,徐州确实具有与南京、合肥、郑州、济南四个省会城市相当的区域影响力,应当承担起这份责任,行使其应有的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徐州要打造为洼地服务的高级功能,城市高级功能建设必须更多地基于市场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这些高级功能至少与四个省会城市具有同样的水平,因不是省会,甚至应当更高;这些高级功能最好是增量,而不是存量之间的竞争;这些高级功能最好基于区域资源禀赋或文化传统的根植性。

此外,上海在打造国际中心城市方面的一些做法及经验,对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对于徐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而言,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建设区域高级功能中心,如区域物流(含信息流)、健康医疗、文化教育中心等,掌握区域运营规则或话语权已迫在眉睫。

一是区域教育中心,建设国际化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心及市场化的高端中小学教育。一方面,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重视子女教育。如果徐州能通过引进高水平的私立中小学教育机构,则对淮海经济区内高端人口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当前国际化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正在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淮海经济区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市场巨大。上述两个方面完全与行政因素无关,徐州可大力发展。

二是区域健康医疗中心,建设以高端医疗供给为依托的健康医疗服务市场。中国高端健康医疗服务严重缺乏,任何一个三甲医院都是人满为患,健康服务需求巨大。湖北十堰市有7家三甲医院,吸引了周边河南、陕西、重庆、四川许多人到这里看病就医。法国养老业大鳄“欧葆庭”落户南京仙林,已于20162月底开业,人均收费20000/月。欧葆庭与鼓楼医院合作,改建了拥有180张床位的高端养老康复院。该项目是承租仙林鼓楼医院中期康复中心建筑,租赁期20年。欧葆庭独资投入4.2亿元,先期设立180张床位,主要接收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收费标准参照欧葆庭在欧洲的收费标准,每月3000-5000欧元。上海已有企业在投资建设人均收费50万元/年的养老机构。至于月子会所,许多超过10万甚至20万元。徐州可抢抓市场机遇,建设区域高端健康医疗养老中心。

三是产业升级支撑中心,建设以区域丰富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和工业基础为依托的产业转移承载地。省会城市由于功能过多,将逐步疏解非省会功能,其中制造业首当其冲。徐州及周边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处于工资水平的洼地,土地资源也比较丰富且价格较低,加上徐州工业基础良好,在淮海经济区制造业升级过程中,应当扮演龙头或发动机角色,主动承接国际和长三角、京津冀产业转移带来的信息流、资金流、科技流和人才流。

四是物流中心,建设以铁路为骨干、多种交通方式协同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徐州在淮海经济区内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突出,亟需实现与周边城市交通规划的无缝衔接,打造较为发达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和区域多式联运中心,同时巩固提升淮海经济区航空枢纽地位。但是,将综合交通枢纽转化为区域综合商贸物流中心,则需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将区域内的物流需求和物流供给高效匹配起来。需要努力的不仅仅是物流量的增加,而且是物流管理效率的提高和附加值的提升,这就要充分发挥市场对物流资源的配置作用。

五是文化中心,建设以汉文化、风俗习惯、地域方言等为载体的精神纽带。淮海经济区内的语言相似、习俗相近、文化相通,不容忽视这些隐形软文化的作用。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对于区域内人口发展具有精神凝聚作用,在经济上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其它功能不可替代的。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高度关注城市功能发挥的四个问题

姚士谋

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属于次一级城市群或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与增长极、跨省际的交通枢纽与物资集散中心,其形成发展有一定的优势条件,也有一定的制约因素,必须充分认识和积极支持,促进其培育成长。徐州城市功能的发挥,主要有四个方面需要高度关注:一是淮海城市群正在发展过程中,要在“一带一路”的新形势下,加快其发展,特别是争取中央与省政府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二是徐州地处鲁豫苏皖的边境,容易被边缘化,也可能会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在改革开放的特殊环境下成长起来,需着力挖掘提升。三是作为我国省际交通(陆路)的大枢纽,徐州如何发挥铁路、高速公路的枢纽作用,并与江海联运互通共同发挥作用,是亟需解决的。四是发挥徐州中心城市的巨大作用,不仅要建立新型工业、高端服务业的现代产业体系,且应加强区域内各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协同发展。

(作者系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原城市研究中心主任)

建设区域中心城市需创新治理模式

张京祥

目前国家推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城市新区、城市群、经济区(带)等诸多国家战略区域。徐州地处我国南北自然分界线、南北文化分界线、东中部发展分界线、东部地区“大十字”发展轴的交汇点,是苏鲁豫皖四省发展洼地的增长引擎。徐州的崛起有利于协同京津冀、联动鲁西南、引领中西部、竞合长三角。作为省际交界地区,边界城镇有着迫切的公共服务共享需求,如异地医保、跨市/跨省就学、公积金/社保异地结算、公交对开等。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有两种代表性范式:一是长三角模式,另一个是京津冀模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是各成员城市逐步走向协调综合治理的过程,京津冀协调发展采取的是自上而下、行政主导推动的办法。这两种区域发展模式对于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一是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徐州要有国家战略的视野与担当。要承担国家战略责任,而首先不是谈地方诉求。徐州需要有积极主动付出的责任姿态,追求区域合作共赢,而不是自身城市单赢。为此,要慎重处理好集聚与辐射的关系,徐州需要做强的是功能首位度,而不是简单的人口、经济规模首位度。

二是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积极发挥市场的主导力量。政府因政绩的需要,往往反而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阻碍。徐州市政府要在规划编制、区域公益性项目等方面走在前面,力争获得淮海经济区成员市的理解与认同,而在其他领域要适当退后。同时,推动设立区域协同发展专项基金,用于跨省际市际生态修复、城市功能修补和城际轨道互联互通,促进区域实现共同目标行动。要让市场来打破行政地域门槛,促进资源资本跨区域流动、配置,以市场中心巩固与提升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地位。

三是践行新区域主义,高度重视区域协商过程的重要性。建立形式多样的区域协调机构与机制。充分尊重成员间的合理诉求与利益博弈,谋求共识共赢,协商的过程比纸面上的规划文本更重要。不仅要明确自身在淮海经济区中的地位及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明晰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定位与角色,建立达成共识、实施共同行动的平台。这可以借鉴南京都市圈规划,其规划获得区域内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一致认可。另外,促进民间密切交往,对于形成区域认同、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也极其重要。

(作者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本文由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正平教授整理而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