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治理离不开县委这个“一线指挥部”和县委书记这个“一线总指挥”。县委书记地位特殊作用大、职级不高权力大、总揽全局责任大、贴近基层影响大,对县域治理发挥着直接而又深刻的影响。县域治理必须要重视县委书记这支队伍,特别是要密切关注其思想动态。当前县委书记在推动县域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情况日新月异、错综复杂,其思想状况也随之出现新变化、呈现新特征。笔者结合近期参与的专题调研,尝试根据调查数据对县委书记队伍的思想状态进行观察分析。
高工作满意度和强思想认同占主导
任何一个职业群体的思想面貌都与其工作状态紧密相关。有什么样的工作状态,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面貌。调研发现,98.6%的受访县委书记对自己的工作表现持满意态度。其中,选择“很满意”、“满意”和“一般”的分别占9.1%、85.6%和3.9%,没有人选择“不满意”。
对日常工作的满意态度,使绝大部分县委书记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深入分析可见,这很大程度上同县委书记这个特殊岗位能帮助其实现个人政治抱负直接相关。县级岗位是锻炼和培养干部的好课堂,在县委书记这个岗位上,很多人都想干一番事业,有一股激情、一种志向。因此,县委书记都十分珍惜在岗机会,刻苦磨炼,积累经验。这在无形之中激发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保持较好的精神面貌。
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和较好的精神面貌还同县委书记对个人成长有较为明确的预期有关。69.1%的受访县委书记对个人成长发展有非常明确的预期,其中23.1%和13.7%的受访县委书记认为自己“会得到提拔”或“交流使用”。当大部分县委书记能明确自己的职业预期时,便很容易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国内外舆论高度评价,群众认可度不断提升。在经济领域,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就业增长超出预期,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在政治领域,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推进,强势反腐客观上不断增进人们对现行体制的认同。尤其是随着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弊端的日益暴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显现。正反经验的对比,让人们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这些因素客观上促使县委书记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实践保持着强烈的思想认同。访谈中,县委书记都对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表示出高度认同。一致认为,正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改革开放各项事业才会取得巨大发展,人民群众幸福感才会稳步提升,党的基层执政根基才会持续巩固。
有所思所干,但也有所困所惑
能不能抓好县域治理是检验县委书记工作绩效的主要指标,也是影响其思想状态的重要因素。因此,县委书记在日常工作中,所思所想所干都紧扣县域治理。县域治理工作千头万绪,但县委书记考虑较多的问题还是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占39.7%)、民生改善(占21.4%)、抓班子带队伍(占15.1%)、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占11.6%)、维护社会稳定(占8.9%)。
在明确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后,大多数县委书记重点思考的就是发展的动力和路径。发掘优势特色,因地制宜谋发展随之成为通行做法。比如,南通的县委书记大多把“紧靠上海、比邻苏南、包容四海”作为区域发展战略,苏北的县委书记则大多主打绿色发展牌,苏南的县委书记则重点思考如何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新动能。
发展的过程也是推动改革的过程。50.4%的受访县委书记对改革持积极态度,认为“改革的整体趋向是明朗的,前景是光明的”,也有30.2%的受访县委书记深刻地意识到“改革正处于胶着状态,依然面临一些阻力”。为此,需要从凝聚思想共识(占19.1%)、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占23.1%)、打破利益藩篱(占22.2%)、保持持之以恒的劲头(占18.3%)等方面推进改革。
在所思所干的过程中,作为县域主官的县委书记也有很多困惑忧虑。比如,如何保持县域稳定(占26.9%)、政策弹性大担心“踩雷”出错(占16.3%)、群众利益诉求多但化解方法少(占13.6%)、上级任务多但地方配套资源少(占15.3%)、既要抓当前又要谋长远(占16.5%)等等是其深为忧虑的问题。
面对这些隐忧和困惑,县委书记自然产生了一些期待,比如,期待上级制定政策时多考虑基层实际(37.3%)、多给基层一些自主权(占32.1%)、上级能帮助解决一些困难(占13.1%)、在遇到困难时能替自己多说句公道话(占11.1%)等。
县委书记的主要期待
客观而言,这些忧虑和期待都是当前县域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对县委书记日常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发挥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因此,积极回应、妥善应对这些问题,是加强县域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有助于县委书记形成良好的思想认知和精神状态。
“严管+激励”是县委书记对加强自身建设的朴素看法
县委书记是“亲民最要之官”,但也是“官之至难者”。因此,中央和省委一直强调通过教育引导、制度建设、职业规划等措施来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实际上,86.6%的受访县委书记能清醒地认识到从思想、制度、组织等方面加强自身建设非常必要。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归结为一点就是在严管的同时,能对其正确评价、合理关爱,给其更多的信任、支持和鼓励。
严格管理是方向,但是当前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数据显示,排在前几位问题分别是:把县委书记与其他同职级干部混同管理,不利于激发积极性(占23.1%);上级组织在压胆子的同时尚未充分考虑有效激励的问题(15.9%);县委书记职责范围不够明确,容易陷入繁琐事务(占13.6%);重配备选拔,轻后续管理(占13.1%);对县、市、区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容易产生一些矛盾(占10.8%)。
有效的监督制约是实施严格管理的重要支撑。但是,当前情况并不乐观。比如,“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占39.1%)、监督制约的规章制度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占23.1%)、有些人自律意识淡薄不愿意接受监督(占21.6%)这三大症结依然存在。
针对管理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受访县委书记也提出了个人见解。比如,把县委书记与其他同职级干部实行分类管理(占22.8%);明确县委书记职权范围和履职程序,使其施政有据(占17.6%);上级组织要与县委书记经常谈心谈话,了解思想和工作动态(占15.4%);从全省干部队伍建设的角度,做好县委书记队伍的职业规划(占12.1%);实行目标管理,让县委书记明白要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占10.7%);困难的时候拉一把,得意的时候提个醒(占10.3%)等被看作是应该重点抓好的举措。
县委书记岗位特殊但是也具有较高风险。因此,加强管理不能忽视其风险防控。对此,从严把入口关,选拔各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到这个岗位(占29.4%);加强自律教育,使其紧绷纪律规矩这根弦(占15.6%);加强权力监督制约,减少风险漏洞(占24.6%);上级组织在发现苗头问题时及早提醒(占20.5%)被看作是重要之举。也就是说,应该从“科学配权、规范用权、有效监权、严惩滥权、生态引权”的角度入手,防范县委书记岗位风险,防止被“围猎”。
与严格管理相呼应的是形成有效激励。对此,鼓励干满任期,无特殊原因任期内一般不要调动(占22.1%);对于任期内特别优秀的,可以在现职务的基础上优先高配职级(占25.9%);实行职务职级并行,到一定年限的,享受高一级待遇(占19.3%);在涉及重大项目、县区党政班子成员配备和总体工作部署等方面,多听取县委书记意见建议(占19.4%);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当好县委书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占16.3%);多给县委书记自主权,鼓励放手大胆干(占14.3%);遇到困难时,组织多给一些鼓励、多一份理解(占17.9%);表彰宣传优秀县委书记及其先进事迹(占14.9%),被大多数县委书记看作是重点。
总之,上述数据分析表明,当前县委书记队伍的思想状态总体上积极向上,但是由于他们每天面对错综复杂的事务,客观上对其思想认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应该高度重视这一群体思想认知变化,密切关注并定期研判其思想状态,从而为抓好这一关键队伍整体建设提供重要参照。
(作者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