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大国博弈的力量象征

发布时间:2017-06-29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杜立中    
 

2017426日,中国首艘自建航母在中船重工大连造船厂下水。在该舰下水“满月”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于524日视察了海军机关,并发表了“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的重要讲话。在此期间,美国“卡尔文森”号航母战斗群于429日抵达朝鲜半岛东部海域,并会同韩国海军联合军演;5月上旬日本派出准航母“出云”号在南海与美军神盾驱逐舰“斯特雷”号及“杜威”号举行联合训练,而此前日本的另一艘准航母“加贺”号也已下水……

目前全世界拥有航母的国家屈指可数,一支航母编队无疑有着重要的军事价值和战略威慑力,是大国博弈重要的力量象征。

航母战斗群的价值所在

航母是“机场”而不是“军舰”。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意外,其实这是常识,它指向了航母的本质。“航空母舰”一词是从“aircraft carrier”翻译过来的。“aircraft”指飞机、航空器;“carrier”指搬运者、搬运器。直译就是“飞机搬运器”。从字面来看,它和军舰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飞机搬运器”首先让人想到的是“飞机”,其次才是“搬运器”,而“航空母舰”让人首先想到的是“舰”,反而弱化了“航空”。这之间的区别就很大了。我们不能因为中文里有“舰”字而认为它是一种“军舰”。其实,航母不是军舰,而是随时在海上航行的、被搬来搬去的机场。例如,美国海军的“水面部队”(Surface fleet)体系中,只包含“导弹巡洋舰”、“导弹驱逐舰”和“濒海战斗舰”。之前还有护卫舰,现在护卫舰都退役了。可见,美国海军不认为航母属于水面部队。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航母吃水线以下的部分是“军舰”,吃水线以上的部分是“机场”。

航母是“空战兵器”而不是“海战兵器”。打个比方,机场虽在陆地上,但它却是空军的兵器。同理,航母虽然在海上,但它是海军进行空战的兵器,这也与它是“机场”这一本质属性相符。例如,从指挥体系看,美国航母属于“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NAVAIR)管辖,2017531日,“福特”号航母正式交付,接收代表就是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副司令汤姆·摩尔中将。另外,巡洋舰、驱逐舰这些传统的水面舰只(包括水下的攻击核潜艇),其核心职责和首要任务并不是海战(尽管都具备海战的能力),而是为航母提供护航和服务,航母再为其搭载的舰载机联队提供保障和服务,这就是它们三者之间的递进关系。从军事发展的历史来看,海战是一种落后的战法,它是陆战的简单平移,二战后就已结束。包括日本“偷袭珍珠港”在内的整个太平洋战争,都是以己方航母为核心,以舰载机为工具,以摧毁对方航母为目标的空战。也正是从二战起,之前在海战中占支配地位的战列舰退出舞台。巡洋舰、驱逐舰的角色,也从之前的海战主力逐步演化为航母护卫。

航母的战斗力和威慑力来自其舰载机。舰载机的战斗力为什么强?就在于它的高度混编与集成。与航母这个“机场”一起航行的,是一个加强航空兵团或混编航空兵师,连同各种飞机,带着塔台、雷达站、指挥中心、油库、备件库、测试站、消防队、医务连、宿舍、食堂等等,可以称为一个随时航行的航空兵作战集群。从编制上看,传统空军编制是条块分割的,一个战斗机团(空战)、一个攻击机团(对地)、一个预警机团(空中指挥)、一个师级指挥所(战术总指挥)、2-3个雷达站、2-3个油料库、4-5个场站等等,相互距离50-100公里都算是近的。但在航母上,都被集成在一万多平方米的甲板和下面的机库以及上千个舱室中,这个效率是空军的数倍到数十倍。可见,航母战斗群的真正价值是:航空兵和各类飞机的混编与集成。

航母作战效率的“奥秘”

舰载机的数量揭示了航母作战效率的“奥秘”。我们不要小看航母搭载飞机的数量,通常航母搭载的仅是“区区几十架”而已,但可不能被“数字假象”所蒙蔽。比如,美国航母通常搭载60-70架飞机,中、英、法、俄通常搭载40-50架飞机(不必进行横向的数字对比),单以舰载机与水面舰船这一维度看,“区区几十架”舰载机对水面舰船的威胁都是致命的,而且离陆地越远越如此。再对比总量,美国空军的主力战机(不考虑支援类和辅助类)是海军的3-4倍,英、法、俄的对比也是3-5倍甚至更多。为什么?换个角度可以理解为:足够了。在茫茫大海上,因为有了航母,海军航空兵的作战效能是空军航空兵的3-5倍(我们不考虑实际机型的差异,取相近或相同值)。

大家熟知的F-22“猛禽”、EF-2000“台风”和JAS-39E“鹰狮”,都是空战能力强悍的空军机型,但它们依然不敢在离开陆地后进入大海空域1500公里以上的区行距离,它们完全可能被上一代的F-14“雄猫”围而歼之,不是说你有预警机和加油机就可以在海上为所欲为,再说那些别人也有。原因在于:你没有落脚的地方。打完你还回不回?最糟糕的是没打就回不去了。而F-14“雄猫”不同,有战事可以随时升空,无战事降落在航母上休息。

以二战期间美国“企业”号航母为例,在太平洋战争中创造了舰载机不间断起降174小时(7天零2个小时)的记录。有了航母这个平台,飞机可以轮番起飞作战,如果没有,再强的空军到了大海上都会被消耗殆尽。这就是海军航空兵的效率之谜,答案在于有了航母这个落脚点。

航母的真谛与“刘华清之问”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海军的老领导、参观过很多国家航母的刘华清上将,针对有人主张航母太昂贵、应大力发展远程航空兵之说,以“南海有战事”为假想,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攻击远离陆地2000公里之外的海上目标,战斗/攻击机群需要空中加油,而加油机也需要战斗机护航,为之护航的战斗机还需要加油,那同时得出动多少架战斗机、攻击机和加油机,才能完成一次攻击?组织一次能奏效吗?如果需要组织第二次、第三次呢?

“刘华清之问”说出了问题的本质:距海岸线1000公里是空军为海上舰船提供保护的临界线。越深入大洋,空军就越鞭长莫及、无能为力,任何一个国家都如此。每向外延伸500公里,空军为海军提供支援的难度和代价都翻倍上涨,在大洋之上30-40架舰载机可以有空军上百架同等性能飞机的作战效能,更何况空军基地也不可能都沿着海岸线布防。

解决办法只有一个:海军自己建一个机场,拉着飞机到处跑,这就是航母。

为使这座“机场”获得几乎无限的续航能力,美国在1961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它在1964年完成无燃料补给的环球航行壮举,还在越战期间创造了连续作战执勤157天的纪录。后一纪录直到2002年才被参加“持久自由”行动的“罗斯福”号打破,成绩是159天。“罗斯福”号还同时创造了航母连续航行189天不停靠的纪录。

这些战例说明,航母总会在最合适的地点和时间放飞舰载机,完成一轮攻击后迅速撤离战区,新机会来临时再卷土重来。这种主动性、机动性的威力和效率,是陆地机场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从这个角度可深刻揭秘航母的意义,也说明“刘华清之问”虽过了三十多年,至今仍有现实指导价值。

一个随时转动的“大陀螺”

很多朋友都玩过陀螺,这里拿它打个比方。航母战斗群就像是陀螺底部的小滚珠,而舰载机的作战能力和半径,就像最上面的圆圈。陀螺在移动,舰载机的作战能力也随之移动。并且,随着航母和舰载机的不断升级和改进,它所控制的空域也越来越大。

二战后飞机进入喷气时代,它的速度、航程、载重都是螺旋桨飞机无法比拟的,随之而来的就是飞机越来越重。美国在1955年建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超级航母“福莱斯特”号,设计之初就有四个蒸汽弹射器和斜角甲板(之前的“中途岛”级经改装后才有弹射器和斜角甲板)。显然,其作战效能数倍于二战期间的航母(无论是美国的还是日本的)。

核动力航母的效能则更大,举个例子:“斯坦尼斯”号于1998226日迎来首次部署,它横穿大西洋前往波斯湾替换“华盛顿”号。编队37日通过苏伊士运河,311日到达预定位置,高速航行了274小时(11天零4个小时),总里程8020海里(14853公里),平均航速达到惊人的29.4节(约54.4公里,平均一个昼夜航行1300公里)。整个编队还包括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和两艘核潜艇。

这足以说明,一个航母战斗群的战术和战略价值,远比仅仅认为它是“军舰”要高得多,它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它是多维的而不是单维的,它是效能倍增的而不是数量叠加的。它的威慑力不在于能看到的舰船,而在于所到之处都牢牢掌握着海天之间的控制权。

基于战略意义的重要,一个国家保持适当数量的航母是有必要的。从数量来看,为确保轮换、保养、技术延续和人才培养,保有两艘以上航母是必要的。从这一点看,英国正在新建两艘航母是明智的,而法、俄只保有一艘航母则值得商榷(这里只谈技术和战术因素而不谈其他因素)。

美国海军拥有的航母最多,这有其历史原因。过去10年,随着“小鹰”号、“肯尼迪”号和“企业”号的陆续退役,加上总有一艘航母处于四年缺席的大修状态,美国航母处于历史最少状态。到了20176月,因“福特”号的交付又恢复到了11艘的水平,而且全部是核动力航母:10艘“尼米兹”级和1艘“福特”级。

美国航母的保有和轮换规律是3/3/3/1/1。即3艘处于部署状态;3艘处于训练或预部署状态;3艘处于短期保养状态(可在6-12个月内进入预部署状态);1艘处于大修状态;1艘做大修准备。

航母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格伦·寇蒂斯被称为“美国海军航空兵之父”。1910年,他的学生尤金·伊利驾驶着“寇蒂斯”飞机,从经过改装的“伯明翰”号巡洋舰上起飞;第二年他又驾驶飞机在“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上降落。这就是航母的雏形。

英国也发现了航母的优势,于1917年和1918年先后用一艘巡洋舰和邮轮改装成“暴怒”号和“百眼巨人”号航母。1918年开工了真正意义上的航母“竞技神”号,其设计之初就是直通甲板而不是由其他舰船改装。日本在1919年参考了英国“竞技神”号的设计,于1922年率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专门设计的航母“凤翔”号。

1922年,美国把“木星”号运煤船改装为“兰利”号航母,这才是美国的第一艘航母。而且,无论是美国、英国还是日本,在发展航母早期,都认为它的价值仅在于侦查方面,没意识到后来所释放出来的威力和价值。从航母的发展史来看,观念的树立、理论的创建和体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相互之间借鉴、启发和学习的过程。

对于中国而言,早前有了“辽宁”号航母,最近又新建了国产航母,确实是一个进步。但中国海军舰载机的数量相比空军还偏少,比例有些失衡,何时海军的主力舰载机达到空军的20%-30%,就等于有了两支同等作战效能的空中力量,换算成航母的数量,大概是3-4艘,用1/1/1/0.5/0.5的值班表排,也能有1个航母战斗群随时处于部署状态,这对保障海上权益来说,将会是个根本性的进步。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