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老掌柜生病,临时接管小茶馆生意的少掌柜,为了应对惹不起、受不了、时常前来白喝的知县老爷,专门选择不开之壶中的水来泡茶,以至让上等的好茶叶也泡不出应有的茶味。久而久之,知县老爷先少来,后就不来了。复出的老掌柜问缘由,少掌柜答道:“我给他沏茶,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一句“哪壶不开提哪壶”,是民间智慧与策略的集成,在日后的传播中,远胜于产生渊源的这个民间故事。
似乎也像不沸之水泡出的茶没了茶味一样,流传甚广、引用不少的“哪壶不开提哪壶”,在现实生活中被更多地引申释义、变通甚至习以为常地演绎为对说真话、道实情,特别是进行问题反映、缺点描述的一种嘲讽。在加上了“不要”的前缀后演化出“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某种程度上、某种场合下竟成了掩饰问题和真相的代名词。比如,试点只谈成功之处,回避问题,更杜绝失败;大家心知肚明的问题无人挑头提及;他人的问题与己无关,或眼不见为净,或高高挂起……本义是智慧策略,“哪壶不开提哪壶”却变味而异化。
在坚持问题导向化解和解决全面深化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时,还原“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本义,完全可以实现古代民间智慧的今用。
“哪壶不开”,是客观存在,也是问题所在。一方面,用不沸之水泡茶是为了解决(驱赶)知县老爷白喝的问题;另一方面,不沸之水本身就是个问题,推而广之,用不开之水泡出的茶,不光是没了茶味,更主要的是还会导致客人的渐行渐远,茶馆有可能经营不彰而关门,进而带来生计问题。在全省开展的大走访活动中,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反映问题最集中、最突出的有两个:一是税费负担太重,二是融资难、融资贵。而这两个问题,是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走访、问卷、座谈中交集最多的老问题、难问题,不说不提但回避不了。如不能妥善解决,或解决得不及时,一旦企业关门倒闭,就业、税收、为社会提供合格商品与服务就会尽失,对政府、企业、职工、社会诸方面,是一种“多输”的局面。如此,能不提,能装作视而不见吗?
“提哪壶”,是解决问题的行动。看准并提起水不沸之壶,不光是认识问题的态度,还有解决问题的角度和力度。提起不开之壶,可以在原有炉灶中添加燃料,起旺火,也可以换个炉灶,甚至弥补灶(质与量)的不足而另起炉灶……目的别无其他,就是煮开壶中水。现实中,问题繁多,成因多异,但对看准的、吃透的,必须锲而不舍,定了干,马上办,办到底,办出成效来。也正因为如此,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讨论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税费减免与融资两大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出台政策举措和开展督查,以通过问题的解决来让企业有真正的获得感。
“哪壶不开提哪壶”,让问题与矛盾掀开露底,不掩饰、不遮瞒、不搞“缩水”,然后才能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予以化解和解决。就此意义上说,还就该“哪壶不开提哪壶”。
(作者系无锡市工商局副局长)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