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期洛阳王城公园篮球场之争成为社会热点事件。当事双方,广场舞老人与篮球青年,都有运动的权利。当舆论聚焦在公共空间谁有优先权时,淹没了背后更深层问题,即城市活动空间匮乏。这个社会问题应引起规划、城建等政府部门深思。
当代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竞争压力、生活方式和慢性疾病等因素,使得国民健康水平存在下降的风险。生命在于运动。但伴随着居民居住环境的巨大改变,国民日益增长的体力活动需求与城市建成环境发展滞后之间存在不容忽视的矛盾。“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建设“健康中国”目标,以人的健康需求为导向,切实加强国民健康重大和长远问题的有效干预。从建成环境角度,革新城市规划理念,营造多维体力活动空间,促进国民体力活动的有效开展,将有力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城市建成环境直接影响居民体力活动与健康
体力活动指任何由骨骼肌收缩导致能量消耗的一切身体运动,主要由工作相关的体力活动、家务中的体力活动、交通中的体力活动以及休闲性体力活动四部分组成。经过大量的科学证实,定期的体力活动会产生大量的健康收益。
图1 建成环境影响体力活动与健康的概念框架图
建成环境作为城市规划建设在空间上的反映,是影响居民体力活动和健康的重要载体。如图1所示,从建成环境规划与优化的视角来鼓励公众体力活动、提升健康水平,已成为国际城市规划新的理念。
由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和城市设计组成的城市建成环境,其对体力活动的影响大致分为三个层面:城市扩展、基础设施布局等带来的宏观影响;城市街区,包括建筑密度和强度、土地混合利用、街道衔接性以及城市景观审美质量等中观层面影响;建筑选址、场所设计、街道密度、公共设施距离等微观层面影响。
近十余年来,国外对体力活动相关建成环境的研究愈发深入全面,目前该领域研究成果不仅成为城市科学规划的决策依据,而且有效地增加了国民体力活动量,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如改变工作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家庭环境,提升家务中的体力活动,转变久坐生活方式;改变交通环境,促使居民选择步行或自行车出行,从而增加交通性体力活动。
基于时间要素建设体力活动城市建成环境
面对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人类意识到,一味地追求各方面数据的增长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并不能划上等号。
城市的发展如同人的发展一样,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一般经历启动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城市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在启动期和发展期,城市的指导思想就是“发展为第一要务”。只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努力,并没有认识到环境承载力、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等问题。当城市由成熟期向衰退期过渡的时候,城市发展才会意识到“可持续性”这一重要的概念。
图2 体力活动相关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示意图
在美国著名学者、《全球城市史》的作者乔尔·科特金看来,任何一个城市的产生、存在、发展、繁荣、可持续,都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认同、安全、活力。如果一个城市缺少其中某个因素,或三个因素都具有但没有比较优势,那么这个城市就可能进入衰退期,甚至走向消亡;如果一个传统城市能够适应时代趋势,再次在认同、安全、活力上具有比较优势,那么会再度繁荣。人是城市的根本主体,既是城市的创造者,也是城市的终结者,始终处于核心位置。因此,城市居民的生命质量也与城市自身生命息息相关。由图2所示,按城市生命周期规律,在城市发展进入由成熟期转向衰落期时期,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也包括体力活动与城市建成环境之间的矛盾。如果提前介入,将有效延缓城市进入衰落期。通过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去认识体力活动与城市建成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把握城市建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居民生活的重要性,最终通过城市建成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达到提高居民体力活动量和促进居民健康的目标。
基于空间要素建设体力活动城市建成环境
目前,国内多地在试点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同时,积极打造大众体力活动空间。北京从保护城市历史街区入手,保护传统胡同的步行空间:街道狭窄的胡同里,步行和骑行成为居民日常出行首选;汽车减少,居民生活网络却得以延续,老人们在街角打着麻将,孩子们在家门口尽情奔跑,溜着弯即可到达各式生活便利商店、商铺。上海现正建设45公里集健身、休闲等功能于一身的滨江岸线公共空间,规划覆盖全域的“休闲步行道、健身慢跑道、自行车骑行道”慢行交通系统和运动游乐场、沙滩运动场、体育公园等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着力打造体育生活化氛围。
由此可见,点、线、面、域构成了体力活动相关城市建成环境的空间维度,而可及性、安全性、景观性、开发性则构成了体力活动建成环境四大特性。
点的可及性。点即指体力活动的目的地,如公园、露天广场、健身路径等等。可及性是指由出发地点到目的地的难易程度。应保证居民可便捷地到达日常体力活动目的地。点作为空间中最基本的要素,属于最低一个层次,如果这些点的可及性都无法得到满足,居民的日常体力活动就失去了首要动力。
线的安全性。线即指连接居民出发起点与体力活动目的地的路径。安全性指保障居民正常体力活动的有效程度。居民由家顺利到达体力活动目的地的这段路径中应避免高危设施选址。线将点与点之间相连接。
面的景观性。面即指承载居民体力活动发生的物质场所。景观性指环境舒适优美并具有一定观赏性。居民体力活动场所在设计与建造中应注重建筑技术实用性与景观社会审美性的结合,二者和谐统一、刚柔相济、相辅相成,将增加体力活动的吸引力。一般包含自然景观、人工景观、文化景观这三类。
域的开发性。域即指居民体力活动空间的质量与界面。开发性指土地利用的充分程度。优化居民体力活动空间的土地综合利用率。一般通过居住区控制指标、土地混合利用类别设定等手段来实现,达到改善居民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居住环境的目的。
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未来城市的发展,才能推动城市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体力活动城市建成环境是公共健康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环,对此进行合理规划是城市未来能够健康发展的奠基石。相关部门在规划时,应注意研究城市建成环境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对于各个子系统全面的剖析,实现整体的最优化。总之,要从时间视角去认知城市生命周期规律,立足城市建成环境空间特征去规划,以综合视角,系统性、全面性、整体性地推动相关工作整体开展。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本文是2017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建成环境与老年人休闲性体力活动时空特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