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开阔方能成就大业

发布时间:2017-07-20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王 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德兹曾经说过,“所谓完善的人,就是心胸宽广,富有献身和牺牲精神,誓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努力奋斗的人。”在这里,他把“心胸宽广”作为完善的人的第一层境界。马克思也说过:“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的人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如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共产党人须以胸怀天下的坦荡胸襟、舍身取义的家国情怀、勇于进取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心胸开阔、襟怀坦白是做人的基本要义,更是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风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明代学者高攀龙也曾说:“吾立于天地间,只思量做好一个人,乃第一要义。”应该说,做一个坦荡君子是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第一追求。

邓小平同志曾对领导干部提出明确要求:“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身经百战的粟裕将军可谓身体力行,他“战功高不居功,贡献大不自大”,常自谓“沧海一粟”,可见其气量与品格,令人亲近,受人敬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由无数优秀中华儿女所组成,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党员干部中要特别倡导心胸开阔、襟怀坦白的优良文化传统和做人原则,把胸怀坦荡作为成事之基、立业之本,做到胸怀宽阔、心底无私、光明磊落、表里如一,坚持讲党性、讲原则、讲政治,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致富百姓作为毕生追求的全国道德模范赵亚夫,是一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他始终心系“三农”,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农村。他先后在武进、丹阳、宜兴等地蹲点7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苏南丘陵山区最贫穷、最落后、农民最需要的地方,都有他忙碌的脚步和奉献的身影。1993年,他当选镇江市人大副主任时,仍难以割舍乡土情怀,提出不驻会请求,坚持到农村去、到基层一线去。2001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本可以颐养天年,但看到茅山老区还未脱贫,农民还没真正富裕起来,他不顾年事已高、疾病缠身,坚持到贫困落后的戴庄村完成自己多年的夙愿,努力让一个最穷的村实现真正的小康。十几年来,他与农民一样在地里摸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如今的茅山老区,已是田野风光如画,村民安居小康。

家国情怀、公正无私是做事的基本准则,更是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操守

1918年,湖南第一师范青年学子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发起以“革新学术,砥厉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的新民学会,其目的就是改变旧中国。可以说,当时的毛泽东等人就以改变天下为己任,充满了浓浓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襟怀坦白,公道正派,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做人要实、实干兴邦”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焦裕禄就是这方面的楷模和典范。当年,他顶着风沙忍着肝痛,跑遍了兰考县1600个沙丘探求治沙之法,带领群众把泡桐树栽在了黄沙和盐碱地上;“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坚持把精力放在解决学龄儿童上学、群众是否有充足的医药保障以及灾后及时救助等问题上,坚决不在自己子女求学、就业的事情上开“口子”、走“后门”,真正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为人、为官的“实”紧紧融合在了一起,深刻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老实做人、做老实人,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是领导干部‘官德’的外在表现,也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在常熟市蒋巷村就有一位40多年来几度更改“三不原则”的老书记常德盛。蒋巷村是常熟一个偏远乡村,曾经是一个土地贫瘠的“穷乡”。1966年,23岁的常德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并当上了蒋巷大队大队长。他第一次在两间茅草房召开全村会议的时候,连条凳子都没有。也就在那次会议上,常德盛喊出了“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誓言,承诺一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他在刚当上书记时就给自己定下了“三不原则”——不受礼、不吃请、不徇私。后来,村子发展了,他又更新了“三不原则”——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不坐高档车子。进入新世纪以来,上了年纪的他再次发展了自己的“三不原则”——职务不搞终身制、职位不搞世袭制、厂班子不搞家族制。有人问常德盛,这样自讨苦吃为什么?他说:“干部要是搞起了特权,人心还怎么聚,村里的事业还怎么干!”

志存高远、忠诚担当是做人的基本追求,更是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担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道出了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近代学者梁启超说,“人生于天地间,各有责任。一家之人各个放弃责任,则家必落;一国之人各个放弃责任,则国必亡。”可见“责任”与“担当”对于做人的重要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管在哪个岗位,都肩负着组织的信任与重托,都应以开阔的胸襟和眼界对待肩负的责任,始终心系党和人民的事业。

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心胸开阔、志存高远,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自觉坚持党性原则。“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19866月,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正式退休,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改造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他还把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自己不要任何报酬。

“为民解难,就是为党分忧。是人民公务员,心里就必须装着群众;是共产党人,就必须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的满意,是我们工作的最高标准。”泰州市信访局原局长、全国道德模范张云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坐的是“清水衙门”,干的是“机关第一难”的活,但他22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之所以能这样做,就在于他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党的事业的责任担当。有人曾很不理解地问张云泉:你当的这个官吃苦、受罪、受气,凭什么能坚守20多年,而且还继续坚守着?张云泉讲了早年他在海军部队做军人的一件事,有一次舰艇抛锚在大海中,远处的城市灯光点点,就像一座星城。指导员对大家说:“你们向后看看,大后方的人民之所以能在这个晚上享受和平与安宁,就是因为有我们海防战士在前面站岗。万家灯火,万家温馨就是我们海防战士的幸福与境界!”这句话影响了张云泉的一生。

有了更高的人生追求作保证,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做官才有正气。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以造福一方百姓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拼搏创业,实干兴县。他所任职的政和县原本是福建省贫困县、革命老区,经济发展长期全省倒数第一。上任之后,他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是大家眼里的“铁人”“工作狂”。在他的带领下,该县财政总收入从2011年的1.6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4.9亿元。当中学老师的妻子说:“如果我们两个人一直当老师,可能更自在。”但廖俊波觉得已经很快乐了,他说:“能够当一个领头人,让23万政和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作者系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