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难面前的以色列人

发布时间:2017-09-01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顾德宁    
 

野外探险是一件好事,探索自然奥秘,挑战体能极限,可体现出人类的探索精神和不屈意志,在各国和各民族中都大受称赞和保护。但野外探险需要经过专业训练、充分准备,有志于此的驴友应该专业和慎重一些,才不至于发生意外事故。可我国近来频频遇险的驴友真是太将生命视为儿戏了,有人竟因追野兔迷路,而弹尽粮绝、晕倒山中。接警后,当地派出消防官兵、民警、医护人员数十人费时近20小时营救之。

人的生命是无比珍贵的,为此,政府付出再大的代价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所有救人的成本是否应该全部由政府来买单?对这个问题,我们目前好像没有答案,甚至没有讨论。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也是未解难题,可人家以色列有举措,既尊重生命、符合道义,对当事人又有一定界定和要求,充满管理的智慧。

笔者在以色列海滩看到一些高高飘扬着不同颜色的大旗,就问我的朋友A女士是咋回事。A女士见多识广,她原在国内做电视台记者,留学美国后又返回清华大学教书,多年前,她嫁了以色列人并移居以色列,现在一所学校里教书。她告诉我,这些旗代表了政府告示:白旗表示风平浪静,你可以放心游泳,岸上还有拿到心脏科医生执业资格和通过游泳健将考试的救生员,只要你不是故意寻死或另有隐情,如果正常游泳出了意外,医疗和赔偿基本由国家全权负责;红旗表示海上有一些状况,政府力劝你最好别游,如你不听,出事了,个人和政府一起分担责任;黑旗表示浪高风急,形势险恶,政府严禁下海游泳,如你执意不听,一旦发生险情,政府当然也会救你,但无论是出动飞机、船只和人员的费用,还是抢救的医疗费,你必须自掏腰包,还一辈子也要还清。

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我国“驴友”遇险事故频发的地区,当地政府是否及时“升旗”“换旗”并常设合格到位的优秀“救生员”了?现在看来,不少地方不仅没有“升旗”类的警示,也缺乏相关制度和设置救生体系,多是“碰运气”。如果政府没有“旗语”,抢救“驴友”的成本只能由政府全包了。如果各地政府都做好了“亮旗”,那些拿警示不当一回事的“驴友”获救后,大概就不能只说“谢谢”了,应该负担一定的责任,包括经济的赔偿。

苦难让以色列人有着深重的危机意识,他们说,以色列头上始终顶着一杯滚开的水,他们不知道何时会倒下,也不能阻止它的突然泻下,他们能全力做到的就是天天穿好防护服,并把地“弄软”,让杯子倒下时尽可能地不伤人,滚到地下时也不会被打破,使热水和碎玻璃四溅。

重视国家和民众人身安全,以色列人在管理上坚持不存有一丝侥幸。他们组织和使用志愿者的首要原则就是确保志愿者自身的安全,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而且不能“烦了别人”,更不能“伤了自己”。救灾过程往往充满危险,提高组织能力和专业性往往能避险,为保证志愿者安全,以色列救灾志愿者都经过专门组织和培训,有的组织因组织得好、专业性强已上升为政府的机构,或成为政府倚重的主要救援力量。例如,早先完全由志愿者管理和服务的“红色大卫王星”急救组织,因规模越来越大,效率非常高,以色列国会就通过议案,将其设定为全国性的官方紧急医疗救护机构。所有志愿者在上岗之前,都要接受60小时的急救培训,通过测验者才能加入“红色大卫王星”,并服从统一调配,参加急救。目前,每年还有1万多名志愿者在“红色大卫王星”遍及全国的119个急救站点内提供服务。

在以色列时,笔者看到一处草地起火,周围有人打电话报了警后急忙离开。我问A女士,以色列人怎么不提倡见义勇为?为何不一起去救火?A女士乐了,她说,以色列法律规定,看到火灾,不论大小,及时报警就是好公民。报警后要及时离开现场,为赶到的政府专业人员和“专业”志愿者灭火腾出道路和空间,如待在原地、被“清场”致伤,后果自负;如有人未经培训就见义勇为、参与救火受伤,后果自负;如妨碍了专业人员灭火,还要负法律责任。以色列法律还特别强调,青少年救火属违法行为,所以,以色列没有“小英雄”。

以色列民族所经历的战争让他们具备很强的防卫意识。我们在大街、饭店或景区看到过无数背着枪的军人和普通人。A女士告诉我们,以色列人家中都有武器。由于政府规定高官不能集中居住,高官下班后或非公务活动,政府也不提供保护,高官们只得自掏腰包购买枪弹以自保。高官多住在普通居民区,在安全上还要多担责,要多花钱购置重武器,以备在出事时保护邻居。如隔壁王二配备了步枪,官员就要配备机枪,邻家李四有了机枪,官员就要有重机枪了。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珍惜生命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军队。以色列人成年后必须当兵,男性的预备役要服到50多岁,随时准备为国牺牲。军人在以色列有很高的地位,他们忠诚、能打,打胜仗和不吃亏也蛮有名。可军队又规定,不鼓励宁死不屈,士兵或低级军官被俘后,可以交代你所知道的一切,以此逃避敌方的拷打和枪击,保全好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争取时间,等待国家“不择手段”的全力救援,或武力、或交换、或交易,不惜代价救你回家。A女士说,这里有道义,也有犹太人的智慧,因为战争态势是变化的,士兵或低级军官所掌握的军事秘密没有什么价值,而每一位以色列士兵的健全和生命却无比珍贵,他们都有等待他们平安回家的亲人。

这种变相鼓励“怕死”或“做叛徒”的规定却让以色列人不怕死了。A女士说,海湾战争时,她正在以色列大学修学。伊拉克不断以飞毛腿导弹袭击以色列,因各种原因,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硬压着以色列不能用导弹还击,引起了以色列人强烈的不满和愤怒,他们用“散步”来抗议。何为“散步”?A女士说,就是导弹来袭警报响起时,当她们这些外国人玩命奔向防空洞时,她的以色列同学和老师则毅然走向大街,四处溜达,彼此聊天。最让人感到不解和奇怪的是,海湾战争时,以色列各大城市外出的飞机很空,进来的飞机很满,这是侨居或工作在世界各地的以色列人纷纷赶回家,在危难之时与家人和国家在一起,其中不乏巨富和名流。A女士说,打导弹时,上街可以看到平时难得一见的名流。这与某些国家一遇到灾难和危险,甚至风吹草动,富人、要人和名流就立马逃离或移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色列人一般有三个社交圈子,一是公司、单位或学校的,二是军队或准军队的,三是宗教和社区的,在不同圈内,各自的身份常有交错。A女士老公在公司是总经理,他公司的一位清洁工则是他所在准军事团队的长官,出操军训时,这位清洁工一样严格要求他老公,该训就训,不会碍于情面。这也是以色列打通分层社会的一种管理智慧吧。

(作者系新华日报主任记者)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