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工作应跳出惯性思维

发布时间:2017-09-01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伍诚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必须推动理念创新、手段创新,跳出思维惯式、常规方式来研究推进意识形态工作,不光设定底线、严控红线、紧绷防线,更要激活思路、拓展道路、谋划出路,更好发挥意识形态工作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走稳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理论建设要提升实践性、接受度。思想理论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基和灵魂,是举旗导向引路的关键所在。思想理论建设必须关注深层次思想问题、改革发展重点问题,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当前,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人们思想多元多样多变,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思想理论建设比以往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用成功实践阐释理论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关键性更加凸显。因此,思想理论建设要更加关注现实、关注时代、关注人民,更加突出科学论证、理性自洽和解决问题,及时调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反映新进展新成效,阐释新矛盾新疑惑,回应新关切新诉求。在传统理论建设语境下,要尽力避免自我循环、高高在上、学用脱节等问题,摈弃“思想决定思想”、“意识决定意识”的唯心史观,注重通过与实践的紧密互动来彰显理论的理性光芒和现实力量。要进一步突出“接地气”、“换位置”,将群众是否接受、是否欢迎作为理论构建的重要指标,让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从而推动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解决。当前,就是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实践紧密、充分结合,面对不同人群分层分类构建理论语境,创新发挥各类智库等社科资源理论普及功能,找准讲话精神与工作实践的结合点发力使劲、聚焦放大,用行业语言解读讲话精神,将讲话精神融入行业实践,真正展现讲话精神的指导价值、实践力量和切实成效。

传播实践要提升科学性、影响度。传播是壮大主流舆论、实现“两个巩固”目标的重要渠道和手段,也是宣传思想战线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环节和着力重点。要进一步丰富宣传的概念和内涵,树立新传播理念,逐步由单向宣教转向互动反馈,由封闭灌输转向循环浸润,由经验程式转向科学策划,由大水漫灌转向定向滴灌。在具体实践中,要推动传播理念、手段不断创新,以引领受众、满足受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倒逼当前新闻传播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顽疾、补齐短板,切实提升传播感染力、影响力。要精心创意、精致策划、精准表达,通过把观念理念、主张意图、态度意志等核心要素隐含在具体事件、叙事情节和表述符号中,来实现“看不见”的意识形态工作,避免把意识形态传播模式化、浅表化、敏感化,避免把思想政治内容搞得生硬、呆板。当前,就是要以“互联网+”、媒体融合等发展趋势为契机,紧把受众端口,引入前沿技术,创新配置资源,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重视并研究受众心理,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阶段的受众实施分众、定向传播,并畅通互动反馈渠道,构建传播循环链。同时,要更加注重传媒学、社会心理学等实践理论的借鉴,通过“议程设置”、“二级传播”等传媒方法的运用,让受众自然而然地做出符合宣传意向的选择,但又感觉到是自我意志的主动实现和伸张,并不是强势灌输或意志裹挟下的被动作为。

拟态环境要提升情感性、和谐度。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当前,自媒体潮流已成,在对信息选择报道过程中,新旧媒体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拟态环境的构建相比以往更趋复杂、更加多元。拟态环境是意识形态构建的重要背景,直接作用于舆论环境,拟态环境中很多信息对象、参照指标的选择、设置、解读都对意识形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就必须有意识、有计划、有重点、有技巧地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友善的拟态环境。在拟态环境建构原则上,要引领、倡导理智思考、建设性发声的基调氛围,控制、疏导情绪宣泄、批判性思潮,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主要依靠“立”,而不是依靠“破”。要通过树正面典型、做正面解读、展正面成效来达到凝心聚力、提神鼓劲的目的,在热点难点引导、社会情绪疏导上面,要首先表达基于事实的正义感,站稳政治立场,立好道德形象,摆脱利益裹挟,拒绝“三俗”诱惑,才能让人信服、使人受教。在信息对象的甄别、筛选上,要有技巧地突出主流、光明面,多选择、设置一些积极向上的叙事模式、符号隐喻。要在大叙事、大背景、大趋势中更多地突出小故事、小切口、小动态,紧跟时代发展、紧贴受众需求,突出素材、话题、事件等舆论要素的时代性、特色性,避免滞留在传统语境,对受众造成心理隔阂、逆反情感。当前,新技术驱动下,不仅要关注微博微信这些媒体平台,更要将“知乎”网站、网络电台、AB站弹幕、网络直播、网络字幕组、笔记类分享应用等新型业态纳入拟态环境构建的重要载体。

人文交流要提升开放性、辨识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因此,要通过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来立主导、强自信、聚共识,在比较中正确分析、看待社会思潮演变,辨析、批驳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引导人民明辨理论是非。同时,也要警惕盲目排外思想,破除思想文化领域上的自我封闭、画地为牢,正确认识人文社科领域对外开放的必要性、重要性,正确分清“西方思想文明”与“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之间的区别差异,注重借鉴吸收西方优秀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等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繁荣、扩大国际影响力。当前,就是要紧扣“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外交战略,加强对外思想人文交流,在“走出去”的同时注重“引进来”。要着力构建思想人文交流资源库,精心设计开展交流项目、交流活动,通过高密度、长时间、多频次的互动来宣扬推介传统文化精髓和最新理论成果。在引进西方思想过程中,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更要高度警惕借文化、学术之名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意图。

(作者单位: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