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江苏实体经济

发布时间:2017-09-01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李布等    
 江苏作为我国制造业大省,实体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也面临一些潜在危机。728日,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在南京举办主题研讨会,邀请国家智库、省内外专家学者共同问道江苏实体经济,谋划未来发展。现将研讨会专家观点摘编如下,供读者学习参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布

江苏制造业应瞄准世界前沿

江苏应发挥制造业优势,抢抓发展战略机遇,振兴实体经济。一是实施以创新为驱动的产业政策,努力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引领区,若干个产业成为全球产业创新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和原创技术的重要策源地。二是实施产业国际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商品化、规模化生产的创新链条;推动新一代共性技术研发和承接转化平台建设;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分工,构建海外支撑体系;完善国际创新成果对接与孵化机制。三是实施高级生产要素创造工程,获得高级生产要素,通过创新把最高端的国际、国内资源引进来,并在创造增量资源中做大“蛋糕”,减轻受制于行政级别的局限。四是实施智能化制造推进工程。引入智能制造体系,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创新,催生新的研制和服务模式;重点推动数字化技术集成应用;推动企业积极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五是构建有特色的科技金融体系。打造科技金融服务机构集聚地,建设科技金融对接服务平台,扩大和完善动产融资体系。六是推进软实力提升工程。打造高端产业发展论坛,建设高端产业发展智库。七是实施国际对标工程,选择德国作为参照物,全面对标。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冯兴元

振兴江苏实体经济的五个着力点

振兴江苏实体经济,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一是供给侧改革要减少和消除经济过程的扭曲,让产权与竞争起主导作用。二是政府对市场提供辅助性支持,伸出有形之手要论证合理性,尽量把实权放至最低行政部门。三是应从实体经济生态圈角度来思考实体经济。江苏服务业发展势头非常好,可以进一步营造好的实体经济生态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四是更新服务业制造业的比重理念。美国一产占GDP比重只有1%,二产占22%,三产占77%,二产并非空心化,主要为高端的高科技制造业,德国、日本均差不多。江苏转型发展要推动制造业走向高端化,迎合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趋势。五是丰富江苏创新发展的地域文化。江苏吴文化有勤劳、精细、阴柔、秩序四个特点,振兴实体经济不妨在此基础上,再吸收一些开放、创新的越文化与粤文化,集大成孕育最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

 

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刘奇洪

转变“四态”发展江苏实体经济

改革开放40年,江苏实体经济之“得”在于:为江苏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全国城镇经济树立了众多标杆,为全国开创了独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众多全国排名前三的产业,奠定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本土企业、内生型产业集群。但也有“失”:中心城市(区)与小城镇对立,外来企业与本土企业对立,开发区同质化竞争、粗放式发展,产业没有根植化,政府举债发展。建议江苏围绕实体经济,在心态、业态、形态和生态四个方面实现转变。一是“心态”,就是理念、想法、思路,包括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二是“业态”,就是产业选择,要培育发展终极产业;对产业发展过程精准判断,考虑退出问题;用市场原则和政府监管清理水土不服产业、昙花一现的产业。三是“形态”,有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城市群的发展,重点打造中心城市;二是形成一批真正的创新创业集群。四是“生态”,要转变人与自然、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等的关系。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助理、博士生导师  王苏生

江苏应借鉴深圳的发展经验

深圳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对江苏的启示主要有:一方面,深圳政府采取了“积极不干预”政策。客观原因在于,深圳户籍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2%,而公务员的配备是按照户籍人口来的,在此情况下,政府想强有力干预市场,无能为力。主观方面,深圳政府在新兴行业发展过程中,实行普惠性产业政策,而不是特惠性的(不特定扶持具体龙头企业),保护竞争、促进竞争,而不是做伪竞争。另一方面,深圳创新资源对经济拉动作用巨大。深圳90%的研发人员、90%的研发机构、90%的研发资金、90%的发明专利都在企业。仅华为2016年研发投入就达763.91亿元,去年研发人员超8万。针对传统体制下的科研院所创新效率不高的现状,建议江苏先做减法,对传统科研院所进行重组改造,缩小它们占用财政资源的空间,把更多资源通过市场配置给新型的研发机构来竞争。

 

中山大学战略与创意学教授  任荣伟

江苏要把握好新产业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创新是现实也是趋势,这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江苏具有开展“新工业革命”的制造基础,但在“互联网+双创”上还存在短板。建议江苏从新产业、新机制转型角度,弥补江苏的短板,重点关注MIA三个战略性大蓝海新兴产业所表现出的国际导向、产业导向。未来生物医药(M+“互联网+”(I+人工智能(A)协同发展的大蓝海项目,可在江苏落地,江苏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把握好新产业的发展机遇。

 

江苏省委研究室副主任  陈向阳

江苏实体经济发展与问题并存

实体经济是江苏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也是江苏能够多次有效抗击各种经济风险、风浪的实力所在。没有实体经济,就没有江苏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没有实体经济,就没有江苏经济总量在全国前二位的位置;没有实体经济,就没有江苏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江苏实体经济的转型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经济结构偏重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名气大、竞争力强的旗舰型企业比较缺乏;企业创新浓度不如深圳那么浓;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浙江、广东那么活。

 

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沈和

江苏仍具备引领未来发展的优势

江苏发展正处于历史性巨变的关键时刻,仍然具备引领未来发展的优势。一是江苏正在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智能化改造,江苏具备发展工业互联网的良好产业基础。二是江苏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力度非常大,对新兴产业做出布局,目前新兴产业初具规模。三是江苏正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最典型的是苏州,城乡发展优势明显,城乡差距较小,老百姓其乐融融,社会的全面进步决定了未来。

 

江苏省经信委副巡视员、省企业信息化协会会长  闫浩

江苏要与兄弟省份错位发展、寻求多赢

江苏制造业优势比较明显,短板在于创新和富民。产业结构上,江苏与广东有错位,广东的电子信息产业虽然遥遥领先,但江苏在制造业方面不断追赶。近几年,我国所有重点机械行业企业,包括三一重工、中国一重、中国二重等都在江浙沪设厂,江浙沪已形成了比较好的机械制造产业生态。但同时,江苏也有创新和富民上的短板。创新方面,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八年位列第一,但江苏缺乏像华为、中兴那样的龙头企业,值得借鉴深圳的发展经验。富民方面,江苏人均GDP、劳动生产率、地方财政收入均高于浙江,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浙江。江浙同处于长三角,国土面积相当,文化差异不大,但自然禀赋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众多浙商到江苏建厂,实现两地优势要素资源的整合。江苏获得GDP(人均GDP高于浙江),浙商获得企业利润(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江苏),这也是双赢模式。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