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医改成效几何

耿强 张文红 吕伟
发布时间:2017-09-01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耿强 张文红 吕伟    
 

健康是富民的重要组成内容,是高水平小康的必要考核标准,而推行医疗体制改革是建设“健康江苏”,实现惠及全省人民的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的必经之路。本文以时间变化为纵向维度,以不同地域对比为横向维度,从政府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来系统衡量江苏医改的实际成效。可以看出,近年来江苏省整体医疗水平快速提高,正向高水平小康目标迈进;同时,各地区医疗资源均等化趋势持续加强,苏中、苏南医疗建设投入大,苏北地区追赶势头足,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了惠民、富民。

近年来,财政投入持续加码,江苏省医改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看病难、看病贵”等医改面临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财政投入持续加大:资本投入、人力投入领先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6年,2016年江苏政府卫生支出增加值超过600亿元,达到715亿元。财政托底作用的凸显,使居民负担的卫生费用大大降低,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从2009年的35.9%下降到2014年的28.88%,创造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

每千人医生数是联合国、世界银行等重要国际组织评价各国或地区医疗服务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反映了该地区医疗人力资源发展状况与地方政府对医疗行业的人力资本投入情况。2016年,江苏省每千人拥有医师(助理)数达2.45,相比2006年增长56.1%,尤其是2012年后,与全国平均水平拉开较大差距。每千人床位数是反映医疗条件、考察政府对医疗硬件投入的重要质量指标。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每千人床位数要达到6张。过去十年,江苏每千人床位拥有数增幅超过90%,截至2016年末,每千人床位数5.41张,按照去年4%的增长速度,到2019年,江苏将提前达标。

 

 

江苏省20062016年政府卫生支出增长情况

医改产出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改善,居民医疗负担减少。病床使用率、病床周转次数以及平均住院日三个指标间接反应了医疗机构的运转效率。从江苏省近十年来的相关指标来看,平均住院日从2006年的11.67天,下降到2015年的9.8天,降低了16%。同时,病床周转次数呈整体上升趋势,2009年后,病床使用率在整体较高(80%以上)的前提下呈下降趋势,由最高点94.3%下降到2015年的88.6%。以上数据说明江苏医改试点以来,病床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医疗水平、医疗机构工作效率提高。

诊疗人次逐年增加反映了江苏人民“有医可求”“有医易求”,是医疗条件改善的直观检测指标。2015年江苏省年诊疗人次高达5.46亿人,比2006年增长了254%,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由2007年的7.66增长到2015年的9.5,增幅24%

 

 

 

江苏省20062015年诊疗情况

 “看病难、看病贵”是一直困扰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因素,其中药费被认为是增加病人负担的一大顽疾。江苏医改提出告别“以药养医”的目标,坚持价格调整、医保支付、政府投入等多管齐下,在2013年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的基础上,201510月底全省所有204家部省市区属、部队、高校、企事业单位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从直观数据来看,门诊病人、住院病人的药费占医药费比例近十年来呈下降趋势,分别从2006年的51.59%46.4%下降到2015年的46.21%40.15%

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近十年来迅速普及,截至2015年末,江苏省新农合参与人口数达3997万,参合率99.93%,人均筹资达514元,其中政府补助人均404元,占比78%以上,基本医疗补偿人次达1.7亿,农民住院医药费用实际补偿比例从2007年的30%,增长到2013年的76%,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就医成本。同时新农合提出的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工作,2013年到2015年三年内,获得补偿的人次翻了4倍,有效减缓了农村地区“大病致贫、返贫”的问题。

总的来说,过去的十年里,江苏各级政府对医改强大的财政支持,人力、资本投入的不断加大,极大地改善了江苏的医疗服务条件,“让看病不再那么难”;同时,零差率的药品费用、逐渐完善的医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居民的医疗负担,“让看病不再那么贵”。这是高水平小康的居民健康需求,也是“聚焦富民”的重要实施途径。

近十年来,苏北、苏中地区医疗条件、医疗服务、医疗效果飞速进步,苏南地区各项医疗资源稳步增加,苏北、苏中、苏南差距逐渐缩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效果逐渐实现均等化。地区间医疗财政投入:总量呈直线上升并日趋均等。江苏省内13个设区市近十年来医疗支出总量呈直线上升,增幅最大的淮安,2007年到2015年增加了7倍以上,苏州由于本身医疗投入基数较大,相对增幅最小,也增加了将近2.5倍。我们将全省、苏北、苏中、苏南的政府医疗支出总量分别作为分子,以区域内部城市数量作为权重,得到各区域平均医疗支出情况。

 

20072015年江苏各区域平均医疗支出对比情况

柱状图显示,除了绝对量的增加,各区域之间的差距也在日益缩小。2007年,苏南5个城市平均医疗投入12.02亿元,一枝独秀,远远超出苏北、苏中城市平均投入;而到了2015年,苏北、苏中、苏南、江苏全省城市平均医疗支出的比值为1.081.131.241.15,呈现较为均衡的态势,差距甚微。从2007年到2015年苏北、苏中、苏南平均医疗支出比值对比情况看,区域内部医疗投入均等化趋势更加直观。

 

 

 

江苏各区域2007年与2015年城市平均医疗支出比值情况

地区间医疗资源:总体稳步增长,差距逐渐缩小。医疗服务资源方面,从每千人拥有医师(助理)数来考察各地区居民就医需求的满足度。分区域进行统计,2006年,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每千人医师数量差距较大,分别为2.3人、1.5人、1人,其方差达到0.61,资源分布呈阶梯状,极不平均。2015年,苏北、苏中、苏南地区每千人医师数分别为2.2人、2.3人、2.5人,方差缩小至0.16。对比2006年与2015年的相关数据,整体来看,江苏省常住居民拥有医师数不断增加,体现了医改大环境下医疗服务资源的稳步增长;分地区来看,苏南在原有资源良好的条件下,进一步小幅度增长,苏北、苏中在基数较小的情况下,增幅较大,与苏南地区差距逐渐缩小。

医疗条件资源方面,从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这一基础硬件指标的变化来考察医疗资源均等化进程。与每千人医师数变动大致相同,苏南地区进一步小幅度增长,苏北、苏中增幅较大。2006年苏北、苏中、苏南三地区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分别为1.92.63.7,医疗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其方差达到0.75,资源分布不均衡。在新一轮医改的大力投入下,各地区就医环境总体变好,差异逐渐缩小。具体表现为:2015年苏北、苏中、苏南地区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分别为4.74.54.8,方差缩小至0.24。对比2006年与2015年的相关数据,整体来看,江苏省常住居民拥有床位数不断增加,地区床位数拥有数量差异逐渐缩小,是医疗财政投入加大的客观表现,也充分说明省内医疗资源区域不均衡的问题有了根本性的好转。

地区间就诊人次:峰值极高的情况得到缓解,地区间差距逐渐缩小。各地区医疗资源逐渐均等化的必然结果就是地区间就诊人次由中间极高、两头低的情况转为相对均衡的态势。随着医改的推行,一个明显的成效是为非中心城市居民提供了更便捷的就医途径,降低其就医的时间成本,满足省内各地区居民多样化的就医要求。各地区10年来医院就诊人次可以直观地反映这个趋势的变化,苏北、苏中地区就诊人次翻番,其中南通2015年就诊人次达1594万,相比2006年的568万,几乎增加了2倍,而苏南就诊人次增速出现放缓迹象。根据苏北、苏中、苏南区域内各城市的经济体量排名情况,医疗建设投入情况,以及13个设区市三甲医院拥有数量的综合考察,我们从三个区域内分别选取徐州、南通、南京作为所在区域代表,搜集了它们2006年至2015年医院就诊人次的变化趋势。

整体来看,各地区就诊人次增速经历了从2006年到2012年的爆发式增长,2012年至2015年,就诊人次增速逐步放缓,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2006年到2012年,徐州、南通、南京医院就诊人次增幅分别为81%138%65%,即医疗资源已经逐步从苏南地区向苏中、苏北地区扩散,本地医疗条件改善,当地就医人次大幅增长。20122015年,徐州超越南通成为医院就诊人次增幅最大的城市,增长率接近30%,说明“十二五”医改以来,医疗资源已大量渗入苏北地区,当地医疗条件正逐步满足苏北人民的就医需求。相比2006年,2015年徐州、南通、南京医院就诊人次增幅分别为135%180%96.95%,苏中、苏北城市增幅远远超过苏南地区。全省范围内医疗资源均等化为各地居民提供了本地就医的便利,降低居民就医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缓解了苏南部分城市医院接诊压力,提高了各地医院利用率,极大地缓解了“看病难”的情况。

总的来说,医改惠及省内各个地区,避免了出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首先医疗财政投入实现“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有目的地向落后地区倾斜,弥补了苏北、苏中地区医疗条件、医疗服务不足这一劣势,充分表明,有针对性地加大投入是医疗资源均等化的必要条件。其次,“看病难”这一情况得到缓解,医疗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中诊疗人次增幅放缓,而受益于医改的地区,就诊人次增幅不断增加,是医疗资源均等化的直接体现,是均衡实现“以健康促小康”的题中之义。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商学院)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