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开发区“升级版”

发布时间:2017-09-01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徐惠民    
 

719日,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大会上在苏州工业园区召开。省委李强书记在会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广苏州工业园区先进经验”,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园区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园区的极大鼓励和鞭策。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创新四问”为鲜明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增添新动力,构筑新优势,为全省改革发展大局再作新贡献。

面向未来,明晰一流定位。开发建设23年来,在中央和省市各级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0亿元,同比增长7.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8.1亿元,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3万元,增长8.1%R&D投入占GDP比重达3.36%,万元GDP能耗为0.254吨标煤,人均GDP4万美元。园区在最新全国经开区综合考评中位居第1,在全国高新区排名第8,均上升1位,实现历史最好成绩。面向未来,园区将对标国内外先进地区,积极查找差距,破除消极观望、无所作为的思想,破除畏难发愁、因循守旧的思想,破除自足自满、安于现状的思想,不为过去的成绩所累,不为既有的经验所限,不为传统的模式所困,立足新起点,整装再出发,不断丰富弘扬“园区经验”,牢牢把握开展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扬子江城市群发展战略等重大机遇,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为目标定位,致力于打造中国开发区升级版,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合作、产业优化升级、国际化创新驱动、行政体制改革、城市综合治理五大示范平台,努力引领全国开发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引领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

突出关键,聚力创新驱动。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战略,把开放优势与自主创新实践有机结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集聚海内外高端创新要素。累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43人,其中创业类“千人计划”57人,占全国6.5%。集聚海外归国人员6000多人、国家级科研院所10家、新型研发机构近500家、科技创新型企业40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28家,打造了生物医药峰会、纳米大会、冷泉港亚洲会议等国际知名展会品牌,园区的创新浓度与日俱增。下一步,园区将深入实施“创新产业引领、原创成果转化、标志品牌培育、创新生态营造”四大工程。一是突出人才首要地位。深入实施“金鸡湖双百人才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和“人才安居工程”,充分发挥“中组部人才工作联系点”示范作用,大力引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创新团队,力争到2020年,集聚硕士以上高端人才超5万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超200人。二是放大载体集聚效应。深化拓展与中科院、医科院,微软、苹果、西门子研究院,以及上海交大、剑桥大学等国内外大院大所名校的对接合作,加快推进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等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中心)建设,致力实现原创性成果突破。三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深入实施“科技企业扎根计划”,创新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做大做强各类创投基金,推动企业科技创新,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兼并、收购,力争通过35年努力,自主培育12家千亿级地标型企业、34500亿级龙头型企业,集聚科技企业超6000家,努力实现既有“高原”又有“高峰”。四是优化宜居宜商环境。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大力实施“生态优化行动计划”,持续丰富城市功能内涵,努力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氛围,时刻抓牢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加快构筑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和宜居宜业“生活圈”。

超前谋划,布局高端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看一个高新区是不是有竞争力、发展潜力大不大,关键是要把‘高’‘新’两篇文章写好。”近年来,园区瞄准“高”和“新”,抢抓全球价值链重构机遇,在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机械装备两大千亿级产业的同时,超前谋划布局高端产业,重点规划、引导和培育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三大未来主导产业,2016年分别实现产值480亿元、280亿元和380亿元,并保持年均30%左右高速增长。一是打造全国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聚焦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等领域,重点引进知名研发创新、教育和产业服务机构,建立“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载体,探索产业平台与商业平台的对接新模式,加强与国际生物医药产业界的合作交流,到2020年,集聚超过1500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产业产值超千亿元。二是抢占人工智能产业的先发优势。瞄准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条,全力引进龙头企业,推动人工智能与现有产业深度融合,布局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到2020年,建成5个以上人工智能相关特色产业园、孵化基地和创新平台,培育12家百亿级、23家十亿级人工智能龙头企业。三是建设国际一流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集聚地。重点推动“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二期)大科学装置建设,加快突破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氮化镓等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纳米技术成果产业化,推动国际产业联盟发展,实施一批重大创新和技术转移专项,实现“创新研发+创业孵化+产业基地”全覆盖,到2020年,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超亿元纳米技术企业70家以上。

厚植开放,激发改革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园区累计争取到47项先行先试政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形成48项阶段性改革成果,复制52项自贸区制度创新经验。园区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改革“靶点”,发挥改革对发展的“深刺激、强刺激”作用。一是大力开展先行先试探索。把开放创新综合试验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机遇、主抓手,自主地、有选择地学习借鉴新加坡等地成功经验,每年排出一批关键领域改革任务,加快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商业银行投贷联动、科技金融综合服务模式等重点改革项目,扎实开展国家专利导航示范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等建设,争当开放与创新“双轮驱动”的探路人和先行者。二是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的创新,在信息化支撑、大部制保障、不见面审批、平台型监管、专业化服务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标准,着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三是系统复制自贸区政策。紧抓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机遇,聚焦投资双向开放、贸易转型升级、金融开放创新、现代政府管理四大领域,高效复制自贸区“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投资管理模式、扩大投资领域开放等24项政策,不断提升政策功能新优势。

凝心聚力,锻造优秀团队。园区发展到今天,非常重要的是有一支优秀的干部团队。我们将坚持把“同频共振”服务意识融入血液,牢牢把握招商亲商“生命线”,发挥招商亲商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按照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强化项目入驻前的沟通协调和投产运营后的全程服务,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以“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为抓手,深化开展重点企业领导挂钩服务、“社情民意联系日”等特色活动,提升亲商亲民服务“含金量”。全面提升干部国际化、专业化水准,开展高频次能力培训,坚持每年选派干部赴新加坡开展实训,重点提升招商、规建、产业、社区等专业干部队伍素质,深度拓展国际视野。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通过常态运行履职保护、绩效考核、创新激励、责任追究四项机制,把握运用好“四种形态”,加快巡察、派驻“两个全覆盖”,使园区干部既锐意改革又规范做事,既鼓励创新又允许试错,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切实担负起建设“创新之城、非凡园区”的历史重任。

(作者系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