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在迎接党的十九大这个关键节点上重申战略思维,具有特殊的意义。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战略思维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思维方式。坚持战略思维,不仅体现高瞻远瞩的魄力,更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深谋远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就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在纵论国际国内大势、擘画改革发展蓝图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有战略思维,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宏阔的战略视野和高超的战略运筹,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谋划和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展开中国发展总布局,“四个全面”明确改革发展总战略,“新常态”引领经济发展大逻辑,“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发展全局大变革,“三个没有变”确立发展总依据,“一带一路”构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包容性发展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正是这一系列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治国理政大战略,使得中国这艘巨轮不断劈波斩浪、始终行稳致远。
善弈者谋势。战略思维是管总的、管长远的,是围绕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筹划的思维方式。一个国家要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站稳脚跟、谋求发展,就一刻也离不开战略思维。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战略思维更是不可或缺。然而现实中有人认为,总揽全局是“大领导”的事,在地方、基层或部门工作不需要战略思维。殊不知,相对于全国,地方固然是局部,但相对于辖区,地方正是全局。现在,重大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更需要全局考量、协调推进。以全局眼光透视中国的改革方位,清晰认识到攻坚期的挑战在哪里、机遇期的出路在何方,方能真正理解新一轮改革如何统筹推进。
我国发展已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级领导干部更需要掌握战略思维。要善于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把握,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善于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一起来,不能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善于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把“谋一域”与“谋全局”相结合,把“谋一时”与“谋万世”相结合,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既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也能够“以变应变”。这样从战略上思考问题,方能把握大局,并“决胜千里之外”。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