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全省范围内大走访活动正在持续进行中。作为主要组织者与实施者的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由于承担的职责不尽相同,对走访中收集到、反映出的问题(情况),有的在职能范围内及时给予解决或解释,有的给出了解决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而更多的或许由于职能所限,只能将问题原汁原味地带回来,再递送相关部门研究处理。应当说,这是较为常见,也是合理的处理办法。
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些原汁原味的问题,事关大走访的成效,也是比发现、收集问题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之事。鉴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必须致力于谨防“原封不动”的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原封不动地“封存”。问题带回来,问题也就此打住,不解决、不答复、不提交、不转办……有问题的上文,无任何说法的下文,原样原貌的原封不动,束之高阁,就地封存。问题收集到解决的一个完整链条出现脱节,接二不连三。
第二种情形,是原封不动地“返回”。曾有街道办的工作人员,看(闻)到辖区内的一条河流水体发黑发臭,便提了治理的建议,结果是过了没多久,该建议又转回到了街道来处理。村民提的要求,转到村里解决;乡镇提的要求,由乡镇来落实……如果原汁原味的问题都被原封不动地“返回”,那走访、收集问题的意义、作用又何在呢?
第三种情形,是原封不动地“旅行”。问题传递出去了,但落实不到承接的“下家”,特别是与多部门沾上一点“边”的问题,推的推,诿的诿,在你我他之间、在解决问题的路上原封不动地“旅行”。一圈、两圈下来,问题还是问题,没有“拆分”,更无人“认领”。
走访沉下去,问题带上来。大走访活动本身是机关作风建设上的“走、转、改”,变以往等着基层、公民、市场主体上访、上门反映问题,到深入基层,走村入户,主动围绕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治理发现和收集需要解决、改进、改善、改革的问题,让问题导向落实为努力、尽快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如果原汁原味的问题,得到的是原封不动的结果,那么,“前道”转变作风的务实之举被“后道”泛起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消解殆尽,呈现“此一时彼一时”,无疑大走访显现的任何意义、工作、成效都会变得苍白,毫无说服力和公信力。
所以,在大走访活动中,首先最需要的是带着感情与温度的换位思考和换位体验,假如反映问题、存在困难的是亲人、家人创办的市场主体,可能的“反应”是否会完全不同?站在走访群众、企业的角度,设身处地,才会让思想、境界、行动有所触动、有所改变。
其次是责任心,有了换位思考和换位体验,激发起来的责任心才能用得上、用得对。毕竟大走访的声势,收集问题的架势,不是为了装腔作势,而是真心真情真意的彼此交换,努力化解下访收集到的矛盾,使之不再成为上访中的问题,杜绝各类问题的原封不动,进一步塑造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赢得信任和期待。
(作者系无锡市工商局副局长)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