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动”有时也是功德

发布时间:2017-09-26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刘根生    
 

今年11月,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将在北京召开。大会联席主席陈向宏在新闻发布会上坦言:“我现在伤心的不是一个村、一个镇不保护,而是一个村、一个镇乱保护,如果不在科学原则指导下保护,那么最大的功德就是‘别动’。”

有媒体发问:老宅子“搬家”是保护还是灾难?在南京江宁吉山铁矿内,前不久忽然“长”出了一片老宅子。整片古村镇建筑都是从江西拆运而来,每个零部件都编了号,然后再按照编号拼装起来。因没有规划审批手续,属违法建筑,这片老宅子被相关部门要求在规定期限内拆除。古村镇建筑多是木质结构,建筑年代久远,根本禁不起来回折腾,这座老宅子命运令人担忧。显而易见,如此异地重建不是“整体保护与活化”,只能算是“乱保护”。当初若能依法治思维和科学原则行事,“别动”这片老宅子,就能避免“不可挽回的破坏”,这又何尝不是功德。

最近,《人民日报》刊文对江苏建设特色田园乡村给予充分肯定。其中说到: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如何留住独特的田园牧歌,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乡村建筑“西洋化”、乡村生活“空心化”?江苏的答案是: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在宜居宜业上留住乡村的“人”。保护和活化古村镇,同样得坚持“形、魂、人”三大原则。讲“别动”有时也是功德,绝不是任古村镇“自生自灭”,而是不能违背“形、魂、人”原则乱拆乱建。

《道德经》云:“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止,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抵御诱惑、守住底线,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以求可持续发展。别乱动就是“知止”,多做道法自然之事,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下根基。其中饱含辩证思维和新发展理念。“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不知止,必妄为。比如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部分古村落及乡土风貌惨遭破坏,农耕文化急剧消失。比如无节制开发,已导致长江流域滩涂和湿地几乎消失,土质荒漠化正日益严重,故而我们今天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有种现象令人欣喜:城乡规划已越来越注重处理好“动”与“不动”关系。《南京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新近出炉,全市6587平方公里面积,一半划为限制开发区域。在全市国土面积中,优化开发区域占比14.3%,重点开发区域占比35.7%,限制开发区域占比50.0%106处禁止开发区域呈点状分布于全市域。“限制开发”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因地制宜科学发展。比如在南京限制开发区域,将分别建设重点产业载体与集聚区、特色新市镇、农业生产片区、生态保育区域等片区,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出高”之路。这种当动则动,不当动别动,于未来发展功德无量。

佛罗伦萨是欧洲文艺复兴发源地,文化遗产极其丰厚。去年当地出台新规,对历史文化遗址上各种经济活动作了明确限制,虽然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800万欧元,但却有力保护了文化遗产。这又启示我们,必须走出“利润为王”误区。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其内在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金山银山也买不来绿水青山,决策者务必算得清大账,不懈怠、不蛮干、不折腾,呵护好城乡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作者系南京日报资深评论员)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