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大城市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难题:过快增长的城市人口挤占了大量市区空间,重新进行城市空间的规划和改造变得十分艰难,尽管工程技术和资金投入早已不是改造的最大难题。
早年间,我跟一位英国教授一同研究欧洲的黄土地质时,探访过很多欧洲城市,他跟我说他最爱的城市是巴黎——古典与现代、老建筑和新大楼、公共设施和私人场所在这里相辅相成,完美融合。
偶有一天,我遇上了巴黎的复古骑行活动,换上了19世纪装扮的巴黎市民与周围的街景合二为一,丝毫没有违和感。若不是大家频频掏出手机和相机,说是穿越也不夸张。
后来我回到香港,邻居恰巧是几位巴黎女孩。当时,离我们所住的公寓楼不远处有一重建项目,工地里的施工昼夜不停,噪音极大影响了我们的休息和日常生活。几位女孩常常会提起巴黎安静的旧城区,虽然也经历了大量改造,但是很少会像香港一样大拆大建,推倒重来。几番交流和研究过后,我大概可以厘清巴黎旧城改造的精髓或内涵:注重完整保护城市原来的传统历史风貌,让新建建筑没有侵略性,精心雕饰每一处,通过增加绿化,使其摆脱衰败面貌,安静地服务社区的居民和游客。
从19世纪开始,巴黎城市规模发展迅猛。二战后,人口急剧增长,到上世纪60年代初,巴黎大区面积虽然仅占法国的2%,人口却占16%,7成法国大型工商企业集团将总部设在巴黎。
1965年政府出台《巴黎大区规划》,明确提出在巴黎外围设立城市副中心,以分散居住人口,解决用地压力,平衡城市布局。这些副中心已相继建成,扭转了经济生活过于向城市中心集中的局面,缓解了旧城面临的各种压力。
但由于经费过于集中于新城开发,引导市民大量向郊区迁移,老城区许多店铺纷纷关闭,一些商业街区甚至整体陷入颓势。为扭转这种局面,政府首先采取的措施是对老城局部加速改造,建设现代化街区,包括新住宅、新公共服务设施及商业办公空间,注意尽可能多地增加绿化用地,使传统封闭的街区充满生机。同时,对许多重要的历史建筑乃至整个街区进行抢救和维修,以完整保存原有的城市传统历史风貌,这一改造思路延续至今,于是,有了下面几个改造案例。
滨水空间改造为文化聚集地
先看一个新鲜出炉的市政改造项目典型——Place Mazas地块重建项目。这一地块位于圣马丁运河和塞纳河交汇处,是重要的文化、商业和水文环境节点,藉由这样无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巴黎政府预备将此处用作2024年奥运会期间的游客集散场和马拉松比赛的路径及观赛场地。按计划,这一滨水改造项目将使这一地块成为巴黎的文化聚集地和审美风向标。
建筑师将Place Mazas地块设计划分成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延续了历史上的奥斯曼轴线,保留了原有的七层木造建筑。第二部分是在巴士底狱轴线上建公共活动场所,包含三个新的公共广场、一座改建的老运河值班室和一座临时馆,其中设有合作办公空间、装配实验室、活动室和可以观赏城市景观的室外露台,建筑总体高度不高,保证不阻挡塞纳河景观。
这次改造突出多重适应性。在大型集会和特殊节日里,这里成为市民大型集会的公共场所,在平日里,又恢复为普通市政道路,保证沿河交通畅通无碍。不仅在行车和行人上可以自由切换,还在不同季节设施配给上能实现切换。在巴黎越来越热的夏天,河边会配以泳池和划艇设施,而在秋冬时节,这里稍作改动便能成为市民躲避风雪的连廊。
间隙空间转换为运动空间
缺乏运动场所让庞大的亚健康人群有大概率转化为病人,进而挤占原本就非常贫乏的医疗资源。老城区空间本来就处于饱和状态,只留下空间间隙,又令破局格外艰难,类似情况在香港、东京这些人口密集的亚洲城市同样常见。在严格的古建筑和城市风貌保护制度下,巴黎如何在空间间隙,见缝插针地开辟运动空间?
在寸土寸金的巴黎4区中心地带,毗邻圣保罗教堂,有块城墙和住宅之间的狭长地块。建筑师根据其城墙环绕的独特地理位置,从清新淡雅的环境色彩与延绵的空间格局入手,通过重新规划设计和施工,将这块约3000平方米的尴尬空间转换成为尺度适宜的开放运动空间,满足了附近居民多样化的户外运动功能,给原本充满厚重历史味的街区增加了十足活力。与环境统一的淡雅米色橡胶铺地覆盖了整个运动场地,100米跑道、篮球场、排球/网球场、五人制足球场以及幼童活动场地首尾相接,将空间划分为了5个部分。两两相接之处置放了白色的防护网球场,在保证运动场地互不干扰的同时,维持了空间的开放和景观的通透。在场地的尽头,6米高的防护网围合出一块八边形的场地,为蹒跚的幼童提供了一块安全的活动空间,可攀爬的小山丘、平衡木及悬挂的三个沙包让孩子们可以自由探索,发现运动的乐趣。为场地量身定制运动器材与混凝土长椅、金属拱等设备也赋予了场地更多的可能性。
旧工业空间变身为生态社区
坐落于巴黎18区的Halle Pajol曾是一个工厂区,区内有很多工业革命时期留下的建筑。20世纪末厂区衰落后,原规划拆除老旧建筑建设新居民区,此举遭到当地居民及相关组织的反对,经过长达四年的讨论与谈判,政府与居民达成一致意见,实施地块更新。
设计者保留了原有工业建筑整体结构,赋予其新的功能,包括运动中心、图书馆、青年旅社、演艺厅等,并在建筑巨大的金属框架顶部安装覆盖面积达3.5万平方米的光伏电板进行蓄能,这是法国现存体量最大的太阳能建筑。建筑师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地块特色的同时,对内部空间及周边环境进行生态化处理。屋顶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于灌溉顶棚下的植被,多余的雨水则被暂时储存在池塘之中,形成了一个个水生花园。在工业遗址金属框架形成的巨大“树冠”的笼罩下,地被、蕨类、藤蔓以及灌木植物交错而立,形成一个类似森林的生态系统,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就这样,通过改建和绿植,旧工业建筑变身为丰富有趣、极具魅力的生态社区。
旧城改造这件事儿,有点像刺绣,对于巴黎而言,要在原本精致的绸缎上,一针一线重塑精彩,不放过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处细节,既要有创造力,更需要耐心。巴黎改造让“新”与“旧”交相辉映,值得我们的城市学习,并向更细致、更深刻的尺度探索。
(作者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