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都,是一个国家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政治称谓,也是国家级机关集中驻扎地和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都在一个国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选定与建设是关涉国家战略的重大事项,而建都理念则折射出一个国家的主权理念和发展规划。中国历史悠久,王朝众多,历朝历代都建有都城。都城位置的选择对一个王朝的统治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和一些有识之士,非常重视建都问题,曾提出了各有见地的学说,进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建都思想。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在中国,最早出现并影响深远的是“天下之中”的建都理念。“天下之中”的建都学说是我国首个有关都城选址的理论,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占有主导地位。在古代交通落后的条件下,古人认为占据了“中心”就可以控制“四方”,择“天下之中”的建都原则主要出于方便到达各地的目的,有利于形成“四方辐辏”式的政治中心。这一建都原则发轫于先秦时期。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在洛阳一带营建新都洛邑。营建工程由周公主持,建成后的洛邑成为西周王朝经营四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围绕洛邑的营建,周公提出了“天下之中”的建都理论,体现了“择中建都”的区域中心的理念。战国时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也提出“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的建都思想。
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认为咸阳险固,皇权可以传之万世,但很快覆亡。西汉的著名史家司马迁认为建都宜为“天下之中”,因此在《史记》中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隋文帝杨坚则认为,以关中为都,“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晋成都王司马颖以为定都应充分考虑周围的地理形势,认为“淮阳之地,北阻涂山,南枕灵岳,名州四带,有重险之固”。在南北朝和两宋时期,关于建都思想还有“四塞之地”说、“沃土”说、“风水”说、“丧乱”说、“守德”说等,都是一家之言。
“天下之中”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建都理论,对古代都城建设、建筑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历史上虽然“天下”的版图时有变化,都城形式也不断演变,但“天下之中”的建都理论,长期以来指导着古代都城选址建设以及古代都城空间及宫室布局,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建设。“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都,择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既居中,则需四方拱卫,于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皆取法焉”。我国古代都城布局几乎都是以宫殿为中心,以宫城南北中轴线为全城主轴线。这种布局模式正是“天下之中”建都理论在宫室布局上的具体体现。“天下之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影响,“尚中”、“择中”等成为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甚至“中华民族”、“中国”的国家名称都与其有关。
古代王朝定都的考量和权衡
从理论上讲,对于国都的选址应同时具备多种要素。然而实际上很难有完全具备各种建都条件的地方。不同时代的建都通常是综合权衡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等各种要素而做出的选择。从历史上王朝都城选址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早期,国都在今西安和河南安阳、洛阳等地互相转换。五代以后,政治重心南迁,其国都又在开封、南京、杭州之间互相转换。自明朝以后,随着中国版图的确定和经济的发展,国都则在南京和北京之间变动。国都在西安时,西安是丝绸之路的东端,便于西扩,汉唐经营西域,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国都在北京,为经略东北、漠北提供了阵地,对于元以后基本确定今日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国都在中原或江南时,则国力一般,多属偏安政权。
明朝初期,经过前前后后长达十多年的反复考量,最终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正式下诏“改南京为京师”,南京正式以大明王朝的国都出现在了中国历史上,这是当时定都理念和现实因素的综合考量。南京的地势符合古代风水学说“四象”要求,“左青龙、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南京四面环山,东面是紫金山,即左青龙;西面是清凉山,即右白虎,南面是雨花台,即上朱雀;北面是幕府山,即下玄武,四象之间平展的谷地,易为皇宫。明初定都南京有着极大的好处:一、从地理因素看,南京有长江天堑作为屏障,易守难攻,并且虎踞龙盘颇具王气;二、从经济因素看,自南宋年间起,我国的经济重心己经南移,至明初,南京地区经济繁荣,财力雄厚,交通发达,具有作为国都的经济优势,能提供雄厚的物质支撑;三、南京是明初重要的根据地,同时文武百官多是江浙、淮右人士,他们支持定都南京;四、明初战乱初定,急需休养生息,若定都于其他地区,需新建都城,劳民伤财,加重社会负担。
朱棣夺取皇位后,开始营建在北方的根据地北京。永乐元年二月,首先改北平府为顺天府,与南京应天府遥相对应。并陆续撤销北平布政司、按察司及北平都指挥使司,开始设立基本等同于南京六部的行政机构。在教育方面同样也按照南京应天府的建制设置相应学制,在经济与城市建设方面,下令大量移民北京,充实北京人口,增加经济实力。同时积极调集人力物力,为运输物资、营建北京做好准备。永乐四年朱棣正式下令营建北京城,并最终于永乐十八年完成,分三重:最内是宫城,也称紫禁城,城外是皇城,再外为京城。北京营建完毕后,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明王朝正式迁都北京。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南北文化交流得以加深,北京真正成为大明王朝的国都。推翻明朝的清王朝也定都北京,统治全国。从地理区位来看,明清时期的北京虽偏居东北部,但交通便利,凭发达的运河和陆路交通体系,沟通连接长城内外、蒙古草原、东北地区等,有利于商货贸易。元、明、清相继定都北京,使北京成为当之无愧的国都。
史家们也从多方面认识和阐述建都的条件。陈建所著《建都论》是中国古代建都思想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他提出的“三善咸备”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谓“三善”即“形势险固”、“潜运便利”和“居中而应四方”,并且说“必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还说“洛阳三善咸备”。杨敏文则认为定都“为亿万年太平悠久之基,莫金陵、燕蓟若也。”清代的顾祖禹提出了“头项”说,他把国家比喻为人,而把国都比喻为人的“头项”。他认为陕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陕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是故以陕西而发难,虽微必大,虽弱必强,虽不能为天下雄,亦必浸淫横决,酿成天下之大祸。……然则陕西之为陕西,固天下安危所系也,可不畏哉。”清代顾祖禹认为,都城确立后,需要从建都原则出发,弥补都城区位的不足之处,加强以国都为核心军事布防建设,保护都城安全。
民国为何定都南京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西风东渐,中国迎来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各种社会改造思潮纷纷兴起,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最终于1911年爆发的武昌起义,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响应,并最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武昌起义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1911年11月9日,黎元洪通电各省派代表到武昌,磋商组建临时政府之事。11月11日,已经光复的江苏、浙江两省都督,联名致电上海都督陈其美,提议将代表大会放在上海召开。这样就出现了武昌、上海两处都在筹备成立中央政权的情况,经协商,上海代表同意去武昌开会,但仍坚持各省留一人在沪。当各省代表陆续到达汉口之际,11月27日,清军攻陷汉口、汉阳,大炮架上龟山,湘鄂革命军退守武昌后,形势十分危急。正在这时,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占了南京,此举使上海江浙的声势大涨。而汉口、汉阳的失守,则大大削弱了武汉革命中心的地位。留在上海的各省代表本来就对黎元洪在武汉筹组中央政府心存不满,所以在攻克南京后,他们就以形势吃紧、急需组织中央政府为名,召集各省代表在古都南京开会筹组新政府之事。经过紧张的筹备,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召开选举临时大总统会议。孙中山获得十七张有效票中的十六票,高票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沪赴宁,举行就职典礼,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的诞生,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仍致力于国家的共和之制。1月11日,南京临时政府决定组建北伐军,孙中山就任北伐军总指挥,黄兴为北伐军陆军参谋长。北伐之事,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临时政府内外交困,军费匮乏,缺少粮草和枪械,官兵士气低落,北伐受挫,临时政府内部妥协的声浪越来越高,就连孙中山最亲密的追随者也不主张再战。胡汉民对孙中山说:“袁氏有靠山,政府无法与之匹敌。袁氏出来,可维持国家秩序,平息动荡局面。”
北方的袁世凯利用革命派急于妥协的心理,加紧操纵南北议和的进程,要求清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同时解散,提出“优待清帝”的建议,想用重金换取清帝的退位,并给予极高的待遇。这个条件提出后,遭到孙中山、黄兴的驳斥,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但是伍廷芳、汪精卫等人则认为,只要达到共和目的,不必计较太多。最终各方同意给予清室优待条件,清宣统皇帝宣布退位。
为履行诺言,清帝退位后的第二天,即2月13日,孙中山就前往临时参议院提交了临时大总统辞职咨文,面向全国,正式宣布,清帝“宣布退位,赞成共和,承认中华民国,从此帝制永不留存于中国之内,民国目的,亦已达到……本总统誓言,辞职引退,为此咨告贵院,应代表国民之公意,速举贤能,来南京接事,以便解职”。孙中山辞去总统之位后,袁世凯利用“北京兵变”的借口,在北京就任大总统之位,再次把北京定为国都。随着袁世凯后来称帝的倒行逆施,全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之中。
孙中山开始了南下护法的革命历程,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开始了北伐的征程。1925年7月,在广州成立了国民政府,对外废除不平等条约,消灭帝国主义势力,对内开展国民革命运动,消灭军阀势力。国民革命军先后通过东征、南征,消灭陈炯明、邓本殷为首的地方割据军阀势力,统一了两广,随后开展北伐,沿途攻占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江苏等省份,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因为这里是中华民国的开创之地,是国民政府的势力所在之地,更是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所。1928年12月,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此举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全国统一,南京再次成为全国意义上的国都。
孙中山曾在《建国方略》中称赞道:“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而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按照其生前遗愿,在南京紫金山择址兴建中山陵园,这一举措对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举行奉安大典,在南京首先修筑道路,并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称为中山大道。这些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南京的主干道。这直接改变了南京的城市功能布局。在此之前,南京城市轴线都是以宫城作为原点,在中轴线的两侧,对称排列着重要的官府机构。而为了举行奉安大典修建的城市中轴线,即中山大道,近似“之”字形,其设计原点是中山陵,并不是民国时期的最高权力中枢国民政府。这改变了中国历史上以王朝政治中心为城市中轴线的传统理念,也改变了南京城市中轴线呈南北走向的格局。
(卢立菊,南京孙中山纪念馆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付启元,南京市社科院文化所副所长、研究员)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