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育人启智教化社会、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传承文化推进文明等基本职能日益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这段重要论述阐明了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因此,打造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阵地意义重大。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青年学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概括,是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体价值准则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体。对高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他们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高校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引导师生员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既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高校应成为实现中国梦远大理想的发源地。
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为的先导,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既是指路明灯,也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决定着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对青年学子教育的全过程,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原则,采取多种路径和方法,引导青年学子志存高远,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将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帮助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做到诚信、友善、敬业。
高校更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塑造“三观”、提升思想道德品质中的主渠道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融入渗透在系列课程中,注重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和艺术性。同时,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高校要选择大学生喜闻乐见、富有成效的方式方法,让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发挥开启心灵、浇灌爱心、启迪智慧、传递温暖、升华信念及点燃激情的作用。除思政课外,高校还要深入挖掘利用其他人文社科类专业课蕴含的价值观教育资源,注重发挥其价值引导、教化育人作用,着力培养青年学子独立思考及价值判断能力,不断拓宽其视野,使之避免偏执狭隘,逐步做到胸怀天下,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学术精神
高校的实力声誉来源于对知识的创新和对学问的探究。高校广泛开展深入持久的科学研究不但使人才培养更有质量,也使国家更有竞争力。探求真理、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既需要高校提供物质、制度和精神等软硬学术环境保障,更需要师生具备对科学研究执着追求的敬业精神。因此,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学术精神,坚守科研使命和责任担当,营造尊重知识、吸纳包容、兼收并蓄和学术自由的氛围,唤起师生对科研的热情和兴趣,做到勤学善思不懈创新、忠于学术献身真理、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高校的学术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协调契合。科学精神是一种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伦理价值为核心的求善精神,科学与人文的相得益彰才能真正体现学术精神之美。因此,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科研学术伦理建设,弘扬求真崇善的学术精神,形成科学良知和道德品行,培养造就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学识本领过硬、勇于善于创新、道德品质高尚的教师队伍,使他们不但能持续地促进学科、专业及科研发展,还能够以自身人格力量感化、激励并影响他人,带动教风、学风和校风的提升。
从伦理角度而言,学术精神有三个维度: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关注,二是对国家民族科学发展的关注,三是从事科学研究所具备的基本素养。对青年学子进行学术精神的熏陶培养关涉国家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基础性和持续性。高校要引导青年学子领悟学术精神的内涵、实质和精髓,做到自觉内化、信仰遵从。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和氛围,鼓励敢于探索创造,发扬学术民主,提倡学术交锋争鸣。此外,高校还要注重学术制度的建设,依法治校,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以加强监督形成自律,力避种种学术失范行为,树立敬畏学术、尊崇学术的治学精神。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精神家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扬弃汲取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之优秀传统。因此,高校要自觉把握时代脉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以文化熏陶人、以文化塑造人、以文化影响人、以文化健全人、以文化完善人的使命,努力成为研究、传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成为传承文化、孕育理想的知识之都和精神圣殿,成为青年学子乃至人类的精神家园。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精神家园的一个重要路径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高校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的体现,是高校精神风貌和文化气质的体现。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巧妙赋予各种活动价值观意蕴,使青年学子在参与活动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另一方面要打造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将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渗入制度文化建设中,建立健全校园各项规章制度,有效引导规范青年学子行为,促进核心价值观内化践行,使高校成为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和示范区。
高校要发挥引领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的作用。高校在服务社会方面已作出了突出贡献: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培养了各类社会急需人才等。同时,更应积极主动肩负起造就公众心灵、引领社会进步、增进人类文明的神圣使命,发挥价值引领的本质功能。应充分利用文化服务优势,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积极生产传播文化产品,将更多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在社会中推广,并形成良性互动,在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中发挥引领社会进步、塑造精神家园的作用。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科研处)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