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里下河地区打造成水韵江苏新样板

发布时间:2017-09-26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曲福田    
 

 

今年4月,省委书记李强到泰州专题调研里下河地区发展定位和模式问题,强调里下河地区要跳出发达地区走过的传统工业化老路,真正树立起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发展思路,把里下河地区特别是兴化作为全省的大公园来打造,着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产业,走出一条生态环保、富有特色、致富百姓的发展新路。建设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目标的提出,为我们开阔了新视野新思路,布置了新课题新要求,明确了新使命新任务。泰州将全面瞄准生态经济区功能定位,科学谋划绿色发展新模式,加快把里下河地区打造成具有独特魅力和影响力的诗意栖居大公园、水韵江苏新样板。

在思想认识上坚持高点定位——泰州里下河地区有生态、有故事、有文化,建设全省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泰州有优势、有特色、有条件,也是泰州的发展所需、使命所系、优势所在。

建设全省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是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泰州里下河生态发展优势独特,绿色产业基础扎实,里下河文化底蕴深厚,改革创新动力较强。建设全省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大课题,为泰州里下河地区发展指明了方向、明晰了路径,就是要高点定位,积极发挥沿江产业优势和里下河生态优势两方面叠加效应,保护利用好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培育发挥好富有特色的生态优势和竞争力,走出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生态富民之路,实现更有含金量的绿色GDP、金色GDP和幸福GDP

建设全省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泰州具有较强的典型代表性。泰州里下河地区地处全省里下河地区核心腹地,包括兴化全境及姜堰部分区域,共42个乡镇(街道),面积2889平方公里,人口188.83万人。水乡湿地风光鲜明,是全省里下河地区的“锅底洼”,平均高程仅1.8米,水网密布、湖荡相连,有20多个湖泊湖荡、1万多条河流,形成“七分地、三分水”的格局。自然湿地面积达48.9万亩,建有国家湿地公园2处、湿地保护小区36处,自然湿地保护面积21.9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达44.8%。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里下河特点的人文环境、传统村落、历史遗存在泰州里下河地区得到充分呈现。

建设全省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泰州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泰州里下河地区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兴化连续12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姜堰今年在全国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三年总结考核中荣获第1名,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前列,其中河蟹产量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兴化千垛菜花、水上森林均创成国家4A级景区,去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8亿元;姜堰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去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2.37亿元,“锅底洼”变成了“聚宝盆”。工业发展相对集聚,泰州里下河地区工业主要集中在兴化经济开发区和戴南、安丰工业园区,形成了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不锈钢三大主导产业,产业规模分别达210.8288.2904.2亿元;积极发展“飞地经济”,严把产业准入门槛,80%的乡镇确定为适度发展和限制开发区域,对乡镇实行差别化考核。尊重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底蕴,孕育形成了具有里下河水乡特色的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中国“四大名著”作者中有2位与兴化渊源密切,“扬州八怪”中有2位在兴化,涌现出了以描写里下河风土人情为特色的当代里下河文学流派。

在路径选择上勇于突破常规——重点在富民增收、品牌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环保、富有特色、致富百姓的发展新路。

探索生态绿色发展致富百姓的新路径。充分发挥土地开发强度小、污染负荷低的生态优势,着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发展最能体现里下河地区生态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和绿色高端产业,为群众拓展更好致富渠道的富民产业,在文化旅游富民、特色农业富民、创业富民上体现特色,实现生态与富民的双赢。

探索生态经济品牌化标识化的新路径。做好“生态+特色”的文章,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全域旅游和里下河文化的生态品牌经济,打造标识性的特色优势,探索生态资源向经济竞争力、富民资本转化的有效路径,真正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为全省生态经济功能区的生态经济品牌建设提供示范和经验借鉴。

探索跨行政区域生态文明机制建设的新路径。按照整合力量、区域合作推进示范区建设的要求,结合泰州里下河地区特点,强化制度创新,率先构建跨行政区域的生态经济发展行政管理机制、考核机制、区域统筹的生态评估制度和绿色发展评估制度,探索形成非全域跨行政区功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在工作举措上抓住重点发力——在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田园水乡、改革创新等领域下大力气推进,力争到2020年初步形成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空间体系、产业体系和政策体系。

一是科学编制空间规划。科学编制泰州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的空间规划,并依此制订总体规划和水环境、交通、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特色田园乡村等专项规划,促进空间规划、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有机衔接。推进主体功能分区落地,严格划定生态红线、建设界线、环保底线,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积极推进“飞地布局”,引导工业向开发园区集中集聚。

二是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绿色产业。高起点谋划里下河区域的农业结构调整,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试点为契机,力争整区域推进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发展品牌农业、有机农业、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培育更多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推进不锈钢、机械制造等现有产业转型发展,促进产业调高调轻调优调绿。高质量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发挥溱湖湿地、千垛菜花、水上森林、徐马荒、大纵湖等自然生态环境优势来“种风景”。促进全域旅游和全产业链融合,实现叠加效应,增加创业就业空间,拓宽百姓增收致富渠道。高水平深度挖掘文化积淀,保护利用好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培育里下河文学流派,在全国打响里下河文化品牌。

三是加快建设一批特色田园乡村、特色小镇。扎实推进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立足乡村个性、发展条件与潜力,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体现田园风貌,彰显文化传承,保护好原生态、原村落、原住民、原风貌、原植被,实现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的有机结合,呈现原生的田园风光、原真的乡村风貌、原味的历史质感,促进乡村复兴。着力保护传统村落、传统街巷等特色资源,塑造和彰显乡村景观魅力,打造溱潼会船、沙沟渔文化等一批特色小镇。围绕乡村观光、农业体验、运动休闲和民宿度假,打造一批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体的“田园综合体”。

四是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推进以生态湿地为重点的生态保护修复,推进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统筹推进退渔还湖、生态涵养、林业绿化等水林田湖荡生态保护修复与综合治理工程。以路边、水边、田边、屋边为重点,深入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力争使整个区域恢复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自然地貌和生态水平。以“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全面实施“两水”(清水河道和黑臭水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打好治土、治水、治气主动仗。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提标升级,健全垃圾分类与处理机制,形成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体系。

五是改革创新生态经济体制机制。在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精简工业类机构,强化环保、旅游、农业等与生态经济发展有关的机构建设。建立绿色GDP指标体系,探索实施以环境质量、居民收入、绿化水平等为重点的差别化绩效考评体系。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区域性生态技术交易平台,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生态服务的制度体系,逐步加大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支持力度和生态红线区域的生态补偿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积极推广PPP模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示范区建设。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委书记)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