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绿色发展新路 建设生态文旅水城

发布时间:2017-09-26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姚晓东    

“洪泽湖的水质是好的,这儿也像太湖一样白鱼白虾银鱼‘三白’都有。”20094月份,习近平同志视察淮安时徒步洪泽湖大堤,看着碧波荡漾的洪泽湖连连赞叹,要求淮安继续认真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让洪泽湖永远保持清纯美丽。近年来,淮安牢记习总书记嘱托,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崛起战略取向,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等称号,去年在苏北率先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淮安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最大优势、最大财富、最大品牌、最重要战略资源。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苏北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富民优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在省苏北发展座谈会上,省委书记李强对苏北地区推进绿色发展进行了深刻阐述;今年九月份省委、省政府在淮安召开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现场推进会,明确了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目标取向和实践内涵,为我们推进绿色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淮安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紧扣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部署,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突出“生态文旅水城”发展特色,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全力加快建成江苏绿色发展先行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引领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

推进绿色发展,必须凝聚思想之识

思想决定行动,认识决定高度。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首先在思想上要有正确认识,准确把握绿色发展新要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要义,避免认知偏差。

绿色发展根本在于加快发展。少数干部群众对绿色发展存在误区,认为绿色发展是只要生态保护、不要经济发展。李强指出,江淮生态经济区是一个经济区而不是单纯的保护区,要以生态为前提和底色,更好地优化发展路径和模式。这就告诉我们,绿色发展还是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努力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不断提升发展“含金量”“含绿量”。

绿色发展重点在于路径创新。李强强调,苏北地区很难再沿着原来的路子走下去,甚至按照苏南路子也走不下去。苏北地区在发展基础、资源秉赋等方面和苏南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苏南发展模式,也不能始终“排队站”“跟队走”,不能满足于做产业梯度转移的被动接受者、发展上的跟随者。这也要求淮安必须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充分发挥自身特色资源秉赋,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和举措,走出一条特色发展、绿色发展新路子。

绿色发展成效在于抓好机遇。对淮安来讲,推进绿色发展既是新任务更是新机遇,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把淮安纳入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决定以苏北五市为整体申报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并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苏北推进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这些将为淮安推进绿色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我们将抓住这个难得的战略机遇,因势利导、乘势而上,让淮安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

推进绿色发展,必须下好布局之棋

推进绿色发展就像画一幅“山水田园画”,需要整体着墨。我们将坚持系统谋划,修编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打造生态文旅水城加快绿色发展实施意见》《生态文旅水城规划》,构建绿色发展布局,画好绿色发展路线图。

对接战略布局。围绕对接长江经济带、江苏沿海开发等战略,从去年起,我们在制定“东融西拓、南联北接”四个方向战略对接文件基础上,逐项逐年制定行动计划,落实具体对接实施项目,努力在更高层次更广空间集聚发展资源。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构建绿色发展战略布局,努力把生态优势变成可持续发展优势。

完善空间布局。牢固树立精明增长理念,结合“多规合一”试点,加快构建“一区两片四轴”总体空间布局和“两主四副多线”生态安全防护格局,到2020年全市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在18%以内,生态空间占28%以上。指导盱眙、金湖两县分别明确“山水绿城”“荷韵水城”发展特色,并加快撤乡并镇,将全市104个乡镇合并成57个,除10个省级重点中心镇按照小城市标准建设外,其余乡镇作为特色发展镇、绿色发展镇。

优化城市布局。近年来,我们重点打造了里运河文化长廊、西游记古淮河文旅区等重大项目,建成了生态文旅区森林公园、白马湖森林公园等“城市绿肺”,淮安历史古城、生态水城、文化名城特质更加显现。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城水相依、组团相间、生态相连、文脉相融”要求进行城市布局,加强“四河八岸”景观带建设,推动白马湖、洪泽湖“纳湖入城”,让城市水韵悠长、绿意盎然。

提升产业布局。淮安产业发展布局较散问题还比较突出,土地开发利用效益还不够高,我们将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土地集约的要求,引导产业项目向开发园区集中,进一步整合乡镇工业集中区,提高资源和空间的利用效率。围绕“一特三提升”要求,坚持“以亩产论英雄”,推动各开发区和高新区加快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集约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

推进绿色发展,必须走好转型之路

绿色发展关键在于产业发展。我们将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动产业向层次高、结构轻、模式绿、质量优、实力强提升。

壮大优势产业。近年来,淮安重点培育“4+2”工业优势特色产业、“4+3”特色服务业、“4+1”现代农业,推动电子信息、食品产业产值先后突破千亿元大关。下一步,我们将更加聚焦淮安优势产业发展,深入实施“158骨干企业培育工程”,力争到“十三五”末工业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全部过千亿元、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均翻一番。

集聚高端产业。近年来,淮安高端产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如以德科码、时代芯存等为代表的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受到了李强的充分肯定。我们将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方向,加快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分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成一批具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新增长点。

培育特色产业。特色产业也是富民产业。像我市盱眙县十多年专注做龙虾文章,全县从事龙虾养殖、贩运、烹饪的超过10万人,造就百万“虾富”600多人、千万“虾王”30多人。我们将注重做好“生态+特色”文章,大力发展凹土、龙虾、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着力打响一批具有淮安特色的工业产品、农业产品、旅游产品,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富民效益最大化。

推进绿色发展,必须织好制度之网

绿色发展是一场深刻变革,需要对体制机制、政策资源、工作重心进行调整。我们将注重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来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鲜明的绿色发展导向。

抓考核形成“风向标”。我们将把“绿色GDP”纳入考核体系,健全完善县区、乡镇科学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权重,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纳入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引导各级干部以历史的耐心和定力,坚定不移地把绿色发展之路走下去,不为一时的GDP增长快慢而纠结。

抓机制形成“防火墙”。只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有效遏制基于利益冲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强化绿色发展政策引导和扶持,增强各地推进绿色发展的行动自觉。探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健全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形成推动绿色发展反向倒逼机制。严格落实项目落户环境评审制度,进一步提高工业项目落户技术门槛和环保门槛,严禁向落后产能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建设项目提供土地。

抓整治守住“最底线”。推进绿色发展,既要追求绿色高线,又要严守生态底线。我们将坚持重拳出击、铁腕治污,扎实推进“263”专项行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始终做到“四个绝不”,即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绝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富足,绝不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形势下拉开环保闸门。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