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苏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成立3年多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世界有影响、全国最前列”的目标定位,“把研发作为产业打造,把技术作为商品销售”,通过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和组织前瞻技术研发,实施一批改革举措,吹响了推动产业升级、抢占全球技术制高点的号角。
“年轻”机构底气十足
国际创新规律表明,产业创新链中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是当前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瓶颈。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推动基础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2013年12月,江苏在全国率先组建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着力破解企业不会做、高校院所不愿做、政府不能做的瓶颈制约,以此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
一年后,这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省产研院调研,并对多项新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当听说碳纤维复合材料气瓶能让火箭大幅减轻重量时,他饶有兴趣地接过气瓶,捧在手上掂了掂,幽默地称赞说“举轻若重”。
“年轻”的省产研院,在接受总书记考察时底气十足。因为从全球首套制浆造纸废水零排放成套工艺,到全球首款石墨烯手机触摸屏,这里仅一年时间里就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
截至目前,省产研院已建设36家专业研究所,集聚各类研发人员近6000人,年研发经费总额20亿元,累计转化2000多项科技成果,衍生孵化了400多家科技型企业,其中有18家上市和拟上市企业。
此外,省产研院还尤为注重集聚创新资源,特别是一流的人才。通过在全国率先采用新机制,启动实施了JITRI研究员和JITRI青年研究员引进计划,依据各研究所支付的市场化年薪,3年内分别给予不少于600万元和300万元研发经费支持;与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美国、德国、英国等创新强国设立了7个海外代表(处),牢牢抓住了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成为吸引各类创新资源的“强磁场”。
执行院长刘庆说,到“十三五”末,省产研院将实现至少40家专业研究所加盟,其中10家专业研究所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甚至作为科技研发公司上市;成立100家有一定规模的高科技公司;有1000项技术被转移到企业;服务的企业达到10000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由“300万到3000万”说起
创新,是未来发展的“绝招”。省产研院分布在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的36家专业研究所,以实际成果作出了生动诠释。
从300万元到3000万元的距离有多远?膜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顾学红教授给出了答案:“我们结合企业需求,对花300万元从南京工业大学‘买’来的科研成果进行深度开发,最终以3000万元的价格推向市场,产生10倍的增值效益。”类似的喜悦并不陌生。如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的技术成果“流式细胞仪”,不久前就被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1500万元的价格收入囊中,让创新的价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依托南京大学环境学科建立的水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研究所在宜兴和盐城设立了独立法人研发机构,将基础研究成果进行二次开发,直接服务企业创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研究所牵头组建了国家节能降耗水处理装备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办10多家高科技衍生公司,技术应用于全国300多个废水净化工程,新增产值200多亿元,成为环保产业界知名的“水医院”。
脑科学,是当前国际科技竞争的重要制高点。人脑中有数百亿个不断发出电信号的神经元网络,被描述为宇宙中最复杂的物体。脑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在每个神经元上都标记门牌号,成功绘制出世界上第一套单神经元分辨的小鼠全脑三维结构图谱,为理解脑的信息处理过程及脑的功能开辟了新途径。副所长李安安介绍说,“通过高分辨的显微成像,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大脑内千亿级的神经细胞如何联系工作。未来,这些观测数据将与全球脑科学家共享,为全人类共同绘制脑空间图谱。”《自然》《科学》等权威杂志已发表该成果并给予充分肯定。
苏州绿控传动科技有限公司是依托省产研院先进汽车技术研究所创办的高科技企业,开发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打破了国外垄断,成为国内20多家汽车厂家的主要动力配置,市场份额超过了2/3,年销售额达到4.5亿元。目前该公司正在进行股改,准备上市。“80后”的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清华大学汽车系毕业生李磊说,“自动变速箱的制造,一直是国内汽车产业以及零部件产业薄弱的地方,目前轿车所使用的自动变速箱,99%是进口的。”团队不断围绕传动系统,对上下游进行深度挖掘,缩小与国际顶尖品牌的差距,正打造本土传动系统标杆企业。
勇立全球新技术革命的潮头,争当参与全球高端价值链竞争的排头兵,省产研院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在创新驱动上先行一步、率先发展的担当。
新机制提升“创新浓度”
不仅建立新机构,而且建立新机制。省产研院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激活“创新春水”、提升“创新浓度”,探索了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的新模式。
在“院”的层面,省产研院本部为“无行政级别”的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市场化聘用人员。实行的“合同科研”突破以往财政对研究所的支持方式,不再按项目分配固定的科研经费,而是根据研究所服务企业的科研绩效决定支持经费,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为强化市场化手段,成立了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设立了研发投资基金。通过参股等方式,培育专业研究所成为专业(上市)研发公司;通过投资等方式,引进技术进行二次开发;通过合资等方式引进全球研发公司。
在“所”的层面,实行“一所两制”,同时拥有在高校院所运行机制下开展高水平创新研究的研究人员和独立法人实体聘用的专职从事二次开发的研究人员,两类人员实行两种管理体制。研究所既可以是公办,也可以是民营;既可以是事业法人,也可以是企业法人。各研究所拥有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和处置权,让科技人员更多地享有技术升值收益,有效激发了创新创业热情。
为调动各方积极性,省产研院尝试“多方共建、多元投入、混合所有、团队为主”建立专业研究所。如,与徐州市政府、徐州经开区共同建设道路工程技术与装备研究所;与沙钢集团、永钢集团、张家港市政府、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共同出资建设先进冶金技术研究所;与悦达集团、盐城市政府共同出资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所等。自2016年以来,以此方式建立的研究所合计总投资超过33亿元(不含研发建筑场所投入),其中地方园区投资约占85%,启动研发项目36项,承担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10项,衍生孵化企业8家。
在团队层面,推行“项目经理”制,面向全球招聘一流领军人才担任项目经理,并赋予其组建研发团队、使用经费的充分自主权。目前已面向全球选聘了30位具有一流水平的领军人才担任项目经理,集聚了250位海内外高层次专家,其中包括发达国家院士21人。如,中国石墨烯领军人物冯冠平汇聚起5个国际化研发团队和10多家高科技公司,建成国内首条年产3万平方米的石墨烯薄膜生产线;骆敏舟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所常务副所长的岗位辞职应聘为“项目经理”,入职时间不长就已接到总价值6000多万元的科研合作合同,并为江北新区成功孵化一家智能视觉检测公司。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