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殷切期望,为江苏未来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牢记谆谆嘱托,全省上下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指示和要求为鲜明主线,扎实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一步一个脚印把新江苏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经济强:创新正成鲜明特征
有组数据令人印象深刻: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5.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2%的经济总量。2016年达到7.6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8100亿元。
江苏经济强,主要强在创新力上。江苏的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载体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已成全国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2016年,江苏研发投入达1985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
强大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创新作为江苏发展的主引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这个核心战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聚力创新”的战略部署,强调“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不仅要求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而且要求推动全面创新,着力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
江苏特色的创新之路,突出一个“聚”字,聚焦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一方面,紧跟科技发展前沿趋势,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地标”,推动企业集群向产业集群转变、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变。比如南京的软件产业、苏州的纳米产业、无锡的物联网产业、常州的石墨烯产业等,均具有相当规模且保持良好势头。另一方面,紧盯新产业新业态,努力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分享经济、新金融等新产业,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创新型增长点。
近年来,江苏突出打造有影响力的优势载体平台,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发展资源要素。例如,通过举办江苏发展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大院大所对接会等重大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有效促进了资金、技术、人才向江苏集聚。又如,支持南京江北新区加快构建新的体制机制,努力成为全省未来创新的策源地、引领区、重要增长极。
百姓富:人民生活品质更高
过去五年,江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8%和9.6%,全省农村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民生改善永无止境。江苏经济虽然比较发达,但老百姓总体上还不富,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相称,苏北地区特别是农民还比较穷。即使在苏南地区,尽管居民收入比较高,但老百姓在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压力也很大。为改变这种状况,各地千方百计加快富民步伐,下大力气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省委书记李强多次形象地用“三个口袋”来表明居民收入、企业利润与财政收入三者之间的关系,多次强调要把居民收入这个“口袋”放在第一位。为扩大就业,江苏强化“产业富民”意识,推进产业升级和就业结构升级联动,创造更多的“金饭碗”“银饭碗”,实现更加稳定更有质量的就业;为鼓励创业,江苏发挥大学毕业生、企业骨干、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示范带动作用,让想创业、敢创业、创大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百姓富,必须是共同富,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户不能落。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江苏把脱贫的标准定在人均年收入6000元,按这个标准全省还有近200万人没脱贫。为此,深入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建好扶贫对象台账,把家底盘清、把举措用准,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就近转移就业。对经济薄弱村、革命老区、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实行重点帮扶,壮大集体经济。
不同于居民收入这一“有形财富”,公共服务是“隐性财富”。江苏着力解决好教育、医疗、养老等这些公共服务难题,以此减少居民相应支出,提高收入的含金量。特别是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作为重要抓手,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明确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和建设标准,科学确定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和覆盖人群,努力实现布局优化普惠可及。
环境美:绿色发展底色彰显
在有房有车之后,人民群众最大的愿望就是要有好的环境,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然而,江苏人多地少,经济体量大,环境容量小,生态环境已是突出短板。为此,江苏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着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从2016年底开始,全省部署开展“263”专项行动,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减少落后化工产能,治理太湖水环境、生活垃圾、黑臭水体、畜禽养殖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环境隐患,提升生态保护水平、环境经济政策调控水平、环境执法监管水平。其目的,就是用2—3年时间,解决影响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全面治理气、水、土,力争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性好转。
为提升生态保护水平,江苏集中打造“一圈、一带、一网、两区”生态格局,即太湖生态保护圈、长江生态安全带以及苏北苏中生态保护网和生态保护引领区、生态保护特区,确保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和绿色发展指数逐年提升。2017年,已在太湖上游宜兴、武进启动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试点,生态保护特区建设正依托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推进。
更令人关注的是,江苏正在谋划推动江淮生态经济区、宁杭生态经济带、江淮生态大走廊等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把生态优先理念提升到战略层面。9月15日,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淮安举行。省委书记李强指出,江淮生态经济区必须以生态为前提和底色,做足生态文章,彰显生态优势。
社会文明程度高:先进文化凝聚力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发展的深层动力。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要求,江苏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进一步强化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如今,江苏这个中国平均海拔最低的省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高原”。
在文化强省建设中,江苏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心骨”,既注重思想理论的科学引领,又注重从先进文化中汲取丰富滋养,用好用活各类文化资源。2016年4月,省委省政府启动“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编辑出版300本江苏典籍、3000本江苏文库,打造历史上第一部江苏文化历史百科全书。江苏共有红色文化遗址、纪念地300余处,特别是拥有周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铁军精神等红色文化品牌。近年来,各地深入研究挖掘并注意用好用活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近年来,江苏文化精品不断,入选全国重要奖项、重点项目数量位居各省市区前列。话剧《枫树林》、淮剧《小镇》获文华大奖,《人民的名义》等一大批精品力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全民阅读、书香江苏建设深入推进,数字图书馆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覆盖率达70%以上。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文艺精品不断涌现,让全省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