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大都市圈需确定合理的聚集半径
大城市或大都市圈具有不可替代的聚集正面效应,同时也存在结构问题。首先要解决“大都市圈半径有多大”的问题。比如,北京周边应该建设一批小镇,把城市核心区的部分职能转移出去。这些小镇与市中心的距离不能太远,大致不超过50公里,太远聚集效应就会打折扣。在确定合理的聚集半径后,要通过优化空间和功能布局,尽可能降低城市聚集的负面效应,如职住结合,缩短通勤距离,形成紧凑型城市结构,使城市的聚集效应达到一种更高水准的平衡。
郑新立:中国城镇化正迎来一系列转变
未来在城镇化道路上将会出现一系列创新和转变:城镇化的方向由重点发展大城市向重点发展特色小镇转变;城市功能由过去工作居住区域相互分离转变为向产城融合的方向发展;主导产业的选择上,由多业并举的综合性城市向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发展;投资运营主体由政府主导转变为企业运营;土地的供应由政府征地以后“招拍挂”向转让土地用益物权或者土地入股的方式转变;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为主转变。
李良荣:培育网络主流文化需破除资本建构的“信息茧房”
培育网络主流文化,是一个与资本力量博弈的过程。在资本的操控下,各种各样夺人眼球的文化样式在网络上层出不穷。网络文化如果被资本的力量牵着鼻子走,网民就容易被引入一个个范围很小的“信息茧房”,并排斥其他形式的文化。换言之,一旦资本的力量操控了网络文化,排山倒海的同质化信息使得网民很难从资本建构的“信息茧房”里破茧而出,网络主流文化就很难让广大网民接受和认同。因此,培育网络主流文化,必须破除资本力量对网络文化的控制。
茶洪旺:特色小镇建设不宜遍地开花、一哄而上
中国需要发展特色小镇,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发展特色小镇,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建好特色小镇,更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打造出成功的特色小镇。有鉴于此,特色小镇建设不能“东施效颦”、遍地开花、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特色小镇建设定位极其重要,定位是否科学则取决于对特色小镇内涵的科学认识。
胡长生:培育生态文化,支撑生态文明
生态文化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创新、制度规约、行为典范和物质文化。它以价值认同与观念创新为主要内容,不断培育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念支撑;以完善制度与落实制度为主要抓手,不断培育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文化,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展现制度规范;以榜样示范与先进带动为主要路径,不断培育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文化,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行为典范;以优美生态与共享成果为主要载体,不断培育生态环境保护的物质文化,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彰显物质外化。
姜长云: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密集区”
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不仅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战场,也是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密集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更需要发挥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在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等方面的引领支撑作用。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