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江苏正在着力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省委在传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精心策划、着力推动大走访实现全覆盖。
“大”时代下的为民宗旨
此次江苏大走访有着鲜明的时代意蕴: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新形态、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当下,江苏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老矛盾交织、社会问题多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要是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因此,开展大走访工作要努力把群众需求摸准、把群众工作做实,着力摸清问题、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把中央决策部署真正落实到基层。
深入开展大走访,就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治理主体作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面对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社会转型,原有治理方式出现“失灵”,亟需深入改革。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根本路径在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大走访能够有效地凝聚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智慧,充分了解和听取群众对于国家治理活动的真知酌见,让广大党员干部围绕“创新”“富民”“高水平全面小康”,大走访大落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实际问题。
深入开展大走访,就是牢牢把握群众路线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新目标新任务,不断探索群众工作新路子。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深入开展大走访,要求广大领导干部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深入基层,在倾听群众呼声中真正了解基层,着力解决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避免矛盾积聚;及时将人民群众创造的新做法、新经验上升为公共政策、制度安排,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
深入开展大走访,就是通过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真正了解省情、民情,自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达到提高党性、锤炼作风、办好民生实事的要求。大走访旨在“大落实”,要注重在走访成果的转换上下功夫,找准问题和短板,促进创新发展、加快富民步伐,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叠加效应;推动大走访与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改进转变工作作风有机结合,促进“两聚一高”在江苏大地上扎实高效地向前发展。
“走”进民心的四个特质
本次大走访有别于行业或地区的“接访”“走访”活动,通过坚持四个特质:内容系统性、形式多样性、过程渗透性、成效稳定性,实现走访对象覆盖全省企业和城乡居民家庭,在充分听取群众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的基础上,以制度化常态化运用执政资源进行利益整合,促使各级部门转变传统治理机制。
当下,一些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解决基层困难方面存在着不愿做、不善做的问题,对基层诉求反应迟缓,解决问题总是慢半拍。大走访必须制度化常态化,没有制度化作保障,常态化就难以真正持久;没有制度化作引领,常态化就难以走向更高层次。制度化常态化是破解“走形式”“花架子”难题的利器,把发现和解决问题作为核心环节,畅通群众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渠道,真正让大走访“常流水”,让大落实“暖民心”。
大走访是一项系统工程。将高质量的大走访活动嵌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中,深入现代社会治理的各个流程和环节,通过列出问题清单,提出解决问题路线图,系统解决“两聚一高”中的短板和难题,更加自觉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大走访是多样化工作方式相结合的探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因而当下改革具有复杂性和全面性特点,这也决定了大走访形式的多样性。江苏在注重走访过程和帮扶内容的同时,提倡形式多样化,运用多种手段,在坚持用“脚步”走访基础上,搭建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线上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走好网络群众路线,推进大走访更扎实持久、更深入见效。
大走访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大走访的对象不是某一事项、某一个人,而是要通过大走访,知道老百姓在想什么,企业在盼什么。而这些所想、所盼是相互关联、相互牵制的。大走访不是某一部门的孤立行为,而是要求走访主体参与全覆盖、居民企业全覆盖、发现和解决问题全覆盖。走访主体要奔着问题去,聚焦群众和企业最关注、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把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大走访根基在于成果的实效性。开展大走访意在“大落实”,走进群众心坎上,帮到基层实在处。大走访逻辑起点是了解社会需求,落脚点在解决难题促进发展。如果不能用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大走访就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通过大走访活动,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两聚一高”“强富美高”都是具体的实践过程,需要有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来最终证明。
“访”出实情的实践创新
江苏各地的大走访形式丰富多样,充满着创新元素以及地方、行业特色,动员形式、运行机制、形态选择、工具方法都有着不同以往的改革创新。
以严密的组织体系,实现大走访动员形式创新。各级一把手对大走访活动高度重视,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督查,把开展大走访活动作为推动全局工作的重要方法和载体,作为一项牵动全局、事关根本、利在长远的大事来抓。在省委层面,成立了大走访活动协调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在市县乡层面,成立以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大走访活动领导小组。不少地方落实“四个覆盖、四个必到”的刚性工作要求,即走访行政村全覆盖、经济薄弱村副处级以上干部必到;走访农户全覆盖、建档立卡户三级机关干部必到;走访企业全覆盖、列统企业副处级以上干部必到;走访社区全覆盖、有征收安置任务的社区副处级以上干部必到。
以明晰的问题导向,实现大走访落实机制创新。江苏各地对走访排查出来的各类问题,逐一梳理、建好台账,规范流程、分层交办,排出任务书、明确时间表、落实责任人,提高问题化解的针对性和精准度。对涉及多部门职责的,明确谁牵头、谁协办,由牵头部门组织相关单位研究解决,协办部门主动配合,不能相互推诿。对合情合理又具备条件办理的问题,要即知即办、立行立改,第一时间把问题解决到位。对需要时间解决的问题,实事求是向群众解释清楚,争取理解支持,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解决,让群众看到诚意和行动。
以多样的平台路径,实现大走访形态选择的创新。江苏各地在大走访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创造许多“走访”新形态。南京市江宁区创新推出团组为基、条块结合工作模式,将全区分成13个团组,81个机关部门、国企集团编组对应,可在街道、部门层面解决的问题,全部在团组内解决。江阴市实行网格负责、梯度推进,376名党员干部划分为18个工作网格68个工作组,走访村民6832户次,结合群众提出的12大类5600多条意见,形成一揽子政策。
以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大走访工具方法创新。“大数据+”大走访,搭建起社情民意的大数据平台,及时掌握民情民意,辅助决策咨询。泰州建成“信息管理、问题办理、分析监测、成果展示、决策服务”五位一体的大数据平台,做到一户不少、一企不落,实现社情、民情、企情“一网打尽、全面见底”。为精准掌握党员干部参与走访率、走访任务完成率,平台实行“痕迹”管理,每次进村入户走访须同步上传现场照片,系统自动更新家庭、企业、项目信息和党员干部走访记录。
(第一作者系江苏中特中心特聘研究员、南通大学二级教授;第二作者系南通大学党办助理研究员。)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