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谋划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发布时间:2017-10-30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陈 雯 王 玥    
 

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金字塔顶尖平台,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核心力量。国家科学中心是集原创思想-技术开发-产品中试-市场推广于一体的全链条式创新体系,有利于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进而引发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和带动新兴产业成长,产生区域和城市创新的“连锁效应”,将有力推动区域的科技与经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国家科学中心就是科技创新的牛鼻子。当前,北京、上海、合肥都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任务。江苏作为全国领先的创新型省份,应向国家全力争取在南京设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擎的领军作用。

提升南京创新功能与竞争力,为削减东(上海)西(合肥)面的双重挤压效应提供新措施。科学中心不是以实现短期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而是以追求科学规律和真理为导向,是一个城市的长远规划,必然会对所依托城市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上海和合肥入选国家科学中心,南京逐步处于“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的紧迫局面。一方面,在自主创新上,南京市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0年的2.9%提高到2015年的3%,而相同时期,上海的比例则从2.8%提高到3.7%。考虑到上海体量的急速增大,这一差距仍在进一步放大。另一方面,合肥与南京的差距则在显著缩小。2000年,合肥市GDP324.7亿元,南京市GDP1021.3亿元,是合肥市的3.2倍。到2015年,合肥市GDP达到5660.3亿元,南京市GDP9720.8亿元,仅为合肥的1.7倍。要改变与标兵(上海)差距加大和追兵(合肥)差距缩小的局面,需全力争取入选国家科学中心,才能更有力地提升南京创新功能与竞争力。

发挥南京特大城市龙头带动作用,为扬子江城市群创新发展提供新路径。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全省经济的“发动机”和增长极。科技创新是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不竭动力和核心任务。构建南京国家科学中心,可以有效地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和大科学装置,积极发挥南京特大城市龙头带动作用,有效整合扬子江城市群的创新资源,形成城市群的创新产业链和生态链,成为提高城市群质量的强大引擎,树立南京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

强化南京省会城市的功能首位度,为有效整合我省创新力量提供新方式。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城市,其首位度一直不高,这也进而造成我省的创新资源分散,没有强有力的“领头羊”进行有效的集成与整合,对高端人才的吸引也偏弱。放眼全国,多省都在实施“省会战略”。如同为长江三角洲的浙江省,多次组织专题研究,并提出“杭州兴则浙江兴、杭州强则浙江强”的战略理念。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省会城市的首位度提高,要突破发展瓶颈,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因此,充分抓住南京建设国家科学中心的机遇,不仅可以为扬子江城市群创新产业链集成与整合提供新方式,也可以支撑苏北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以科技支撑来构建协作紧密的“水(源)、土(壤)、生(物)和气(象)”资源环境产业链条,并与扬子江城市群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形成有效对接。

凸显南京科教与创新优势,为我国科技创新增加新动能。南京具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根据教育部对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的最新评估,南京的6所高校10个学科全国排第一,拥有两院院士和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数均位列全国第三。南京也具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拥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0家、国家级孵化器20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5家,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纳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12015年,发明专利申请数由11597件增长到27825件,年均增长24.64%;授权发明专利数由3452件增长到8244件,年均增长24.31%。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以上,年均提升1.2个百分点。软件与信息服务、新型显示、下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电网产业规模均达到千亿级以上。设立南京国家科学中心,可以更好地发挥南京的科教及科技资源优势,为我国科技创新增添重要一翼。

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战略谋划南京国家科学中心申报和建设。

准确把握南京国家科学中心的发展定位。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建设全球最“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设施;上海张江科学中心已建成光源、蛋白质设施、超级计算机大科学设施群;合肥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大科学装置,谋划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和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等装置。对于南京国家科学中心的定位,应与其它国家科学中心既有错位又要有效形成融合发展态势。可备选的技术领域有:一是依托现有的5G实验室、集成电路和光电子等技术,集成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以水土气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为重点,依托中科院以及在宁高校院所,整合水(源)、土(壤)、气(象)和生(物)等资源生态环境改善技术。三是利用智能电网领域形成“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六大环节完整的产业链,创新发展新能源技术。

协同上海、合肥共同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创新城市群。要处理好和上海、合肥国家科学中心的关系,形成科技产业错位发展,科学研究协同创新的三级支撑体系。在世界范围,已出现过类似的格局。例如,英格兰东南部城市群,包括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和谢菲尔德等大城市。其中,伦敦的高等教育机构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并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伯明翰致力于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技术革新,推动延伸产业链,建立高端化和服务化的区域创新中心;剑桥则利用剑桥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组建科技园,汇集了大批大型跨国公司的研究基地和研究中心。因此,应明晰南京国家科学中心与上海、合肥国家科学中心的协作联合关系,而非竞争关系,致力于共同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创新城市群。

形成南京科学中心引领全省产业创新基地发展的互动互联格局。规划打造南京国家科学中心,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进而引领全省产业创新基地发展的互动互联格局。国家科学中心的概念包含着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其强调从事基础研究,而基本科学问题孕育着重大突破,可催生新的重大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产生颠覆性技术,进而引发世界经济格局和产业分工的重大深刻调整。我省的基础研究通过国家科学中心的设立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帮助我省更多产业做大做强,进而在价值链中攀升。同时,国家科学中心以创新产业链方式,带动大科学装备、人才以及创业平台集聚,将为产业技术发展提供更多动力与变革。

加快推进南京国家科学中心申报和选址工作。加快完成设立南京国家科学中心项目可行性论证和评估,协调各方资源,推进南京国家科学中心申报工作。高点定位,充分整合产业链创新资源,明确南京国家科学中心的选址。在宁有望成为国家科学中心依托区域的有南京东部的仙林科技城和南部软件谷-江宁开发区。其中,南京仙林科技城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已集聚了南京大学等12所高校近20万师生,高校高端的人才科教资源相对集中,但该地区以教学为主,大学城痕迹重,科技创新和产业载体不够。而南京南部软件谷-江宁开发区濒临南部新城和高铁站,拥有较强的产业优势和基础。未来如果整合南部新城高铁中心优势与软件谷创新优势以及江宁开发区的生产潜力,将是最具条件承载南京国家科学中心的区域。

(作者分别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博士后、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