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致力于打造新金融高地的当下,泰州大力推进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应关注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绿色金融等金改关键词指引的方向,积极探索运用新金融技术、工具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
关注供应链金融,创新形成有效的担保体系
目前,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传导不畅成为共性问题。多年来,金融机构为了控制风险的需要,不断强化担保,如设立“过桥资金”、要求企业提供“反担保”(企业要提供抵押物来作为给担保公司的担保);融资主体则注重互保形成担保圈。在供给侧改革中,我们看到担保圈杠杆作用的负面影响,提出化圈解链的解决思路。化圈解链从形成有效担保体系入手,主要思路是增强财政资金支持的担保公司的功能,以市级信用保证基金引领民间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信用增进服务。但市本级担保公司规模还不大,担保额度不够,“小马拉大车”下发挥作用有限。
这种思路需要引进供应链金融理念加以改进,即重视市场供应链参与主体在企业融资中的担保作用。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配套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在供应链金融中,金融机构通过与核心企业、支持型企业合作,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根据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设计供应链金融模式。供应链核心企业规模较大、实力较强,为保证供应链的稳定合作,可以通过担保、回购和买方付款担保等方式帮助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进行融资;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为免受经营周期的不良影响,通过货权质押、应收账款转让等方式从银行取得融资,把预付账款、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占用的大量资金解套,把企业资产盘活,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未来的思路,是要由政府引导银行,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注重政府、金融机构引导作用,以政府担保基金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更好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对供应链在链企业,力求通过核心企业的作用,使供应链内在链企业能够通过互保实现供应链金融的担保功能,并在担保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让政府担保资金更能惠顾非在链企业;对非在链企业,进一步做大企业应急互助资金规模,在现有中小企业转贷资金的基础上,组建覆盖全市的中小企业转贷资金,实现市县联动运作,放大规模效应,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关注普惠金融新走向,促进小微贷向科创贷拓展
金融改革不仅要为小微企业引来金融“活水”,激发小微企业的活力,还要通过科技金融对科创企业的培育,提升发展的质量。
一方面,继续关注小微贷创新。把小微贷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下方面推进小微贷创新:一是促进业务专营,建立专营支行、“快贷中心”等专营机构,集中营销、集中办理;二是推广“pos贷”业务,以“随借随还,按日计息”满足小微企业应急贷款需要;三是通过“政府增信”,形成“强抵押”“弱担保”“纯信用”的全产品序列;四是降低融资成本,如鼓励更多银行采取华夏银行的做法,减收或免收抵押物评估费和抵押登记费。
另一方面,努力实现科创贷创新。一是创新扶持科创贷款方式。根据科技型企业成长周期,开展投贷联动试点、推进“电商贷”等。二是设立科创评估专营业务。科创企业对资金需求量大,但融资中往往出现银行信贷人员难以对科创企业技术、知识产权的信用价值进行正确评估的情况。为了有效实现创新驱动,要引导主要金融机构设立科创评估专营业务,完善与政府、专业公司、基金公司、评估公司的信息沟通渠道,挖掘科创企业知识产权的价值。三是基于技术信用价值确定贷款额度。设置技术贷款授信模式,由科创评估专家来研判科创企业价值,确定信用等级,根据不同信用等级给予企业不同的授信额度。四是多方共担科创风险。如果技术贷款授信额度的研判发生偏差形成坏账,为了减轻银行风险,在市级信用担保基金中划出科创专项担保基金,承担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的大部分损失。如可设计为,贷款损失本金的80%由信用担保基金承担(单户设定上限),银行承担20%损失。
关注网络金融,促进线下与线上产融撮合
根据金融发展的客观趋势,适应供给侧改革的要求,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现线下与线上产融撮合。
一方面,促进线下产融撮合。一是培育产融结合的主体。建立“产融中心”,组建金控集团,注重融资业务、投资业务的开展,将服务扩展到所有企业特别是科技企业,注重投资银行、风险投资在产融中心的落户,更好促进金融资本流向高效供给领域。二是扩大产融结合的范围。在制造业领域,加大稳增长调结构的信贷投入,支持全市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强化补短板的精准信贷导向;促进产融结合从制造业向农业领域延伸,做好农商行增资扩股工作,以农商行为主体,建立“资金池”、“客户池”和“产品池”,进一步放大支农贷款的政策效应。三是扩大产融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加大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实现投贷联动,致力构建联合授信及共保机制,鼓励引进和设立并购基金加快对传统行业的兼并重组;支持企业发行专项债券、项目收益债券及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和在新三板挂牌,促进直接融资。四是扩大产融结合的空间。推动企业开展跨境融资参与到全球化产融结合中,注重引进战略投资者,促进泰州企业在境外、主要是在香港联交所发行股票和挂牌上市、发行美元债等;推动资本项目收入兑换便利化改革试点;在船舶产业等领域创新企业国内外汇贷款结汇管理。
另一方面,促进线上产融撮合。一是注重平台打造。借鉴、推广靖江市打造银企e融服务平台的做法,支持融资在线申报、审核、管理,构筑起政府、银行、企业间互联互通的信息管理网络,促进企业和金融机构线上的产融结合。推进泰州市级层面产融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平台形成“线上+线下”“前台+后台”“在岸+离岸”“贷前+贷后”“贷款+投资”“担保+风补”的模式,实现高层次的产融结合。二是注重活动撮合。目前,医药高新区与市金融办联手,共建了中国医药城大健康股权投融撮合平台,可以说,这是符合泰州资本市场发育现状的重要创新。今后,在点上,应围绕中国医药城整体上市、投融撮合平台完善、大健康股权集聚高地打造、融资租赁与商保集聚区建设,吸引大型、高端投资主体参与到产融撮合中,提高撮合的广度、高度、效度;在面上,鼓励各类园区平台开展撮合活动,活跃泰州投融市场。三是融合网络金融。在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形态发展基础缺乏情况下,开辟“电商贷”业务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切入点,如华夏银行与第三方数据处理公司合作,共同开创“电商贷”业务,促进在线贷款、产融结合,值得借鉴。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金融机构增强能力,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开展网络金融服务。
关注绿色金融与金融科技,严控金融风险点
化解金融风险也是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泰州金改在金融风险管控上求突破,重点需要引进绿色金融与金融科技工具管控金融风险。
一方面,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目前泰州绿色产业的转型势在必行,不仅减化任务、减煤任务艰巨,还要推进滨江生态修复项目和里下河生态经济区的发展,需要绿色金融的配合。践行绿色金融理念,泰州金改可以以泰兴率先推进的绿色金融试点为突破口,推进绿色金融在泰州全域的推广,防止产业“跑偏”带来的风险。一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鼓励开展绿色产业基金、绿色债券、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绿色股权投资等业务创新,充分挖掘绿色债券、绿色股权“制度红利”;探索开展绿色投资基金、环境资产托管等绿色资产管理服务;推动合同能源管理、碳资产/排污权抵质押融资、节能减排融资等信贷融资产品的创新;开展排污权、应收账款质押,履约保函和农村土地“两权”等的质押业务,开展知识产权、股权质押、节能减排预期收益等担保业务。二是创新绿色融资模式。支持已上市绿色企业通过增发等方式再融资,支持通过债券承销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联合PE、VC等创业投资机构开展“债权+股权”融资;围绕低碳消耗、重大技改等项目,加快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三是建立绿色信贷管理机制。出台“绿色清单”,开通审批“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流程,提高业务办理效率,为绿色发展提速;定期收集、主动跟进绿色项目信息,建立绿色信息共享机制,为银行贷款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支持绿色信贷发展,鼓励银行运用绿色杠杆倒逼企业、主动进行绿色转型;推动政府通过风险补偿、信用担保、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信贷增量奖励以及将直接发放给企业的节能奖励转变为信贷贴息等措施,建立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
另一方面,推进金融科技进步。金融科技具有信用赋能作用,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整合区域资源构建科技金融平台,依靠平台思路,开发平台系统,进行信用管理,实行电子化操作、流水化作业,让互联网和大数据深度介入,让信用数据“沉淀”,并实现数据“赋能”,即根据大数据库中企业信用状况,与物流、通关、退税等经营活动同步享受平台提供的一系列金融信用服务,企业可从平台获得数据信用背书、低息融资、红利反哺,形成全链信贷生产、信用交易闭环,为实体经济降低成本提供支撑,为产业转型升级插上“翅膀”。同时,强化监管科技的应用实践,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丰富的金融监管技术手段,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注重对地方债的管控,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今年5月,央行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泰州要争取国家金融科技委员会的指导与支持,促进金融科技在泰州的应用。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从数据看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现状
近期,高盛发布了《2017中国金融科技的崛起》专题研究报告,其中以十组数据对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进行了全景扫描:
第三方支付--中国第三方支付规模在2010-2016的六年间扩张逾74倍。其中16%来自于消费相关业务,56%来自于P2P(个人对个人)转账业务。
移动支付--在全部的第三方支付交易中,75%的交易额通过手机完成。相比之下,美国的商业支付市场,仅有20%的交易通过手机完成。
网络借贷--从2013年到2016年,网络借贷总资产增长了36倍,但是相对中国庞大的金融系统,其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不过0.8%。
交易规模--第三方支付单笔交易额平均为606元,约为传统银行卡交易的十分之一。往常由现金主导的小额高频次日常支付,正逐渐让位于第三方支付平台。
无现金交易--目前40%的零售交易通过第三方支付完成。相比之下,美国无现金交易中,第三方支付的比例仅为7%。预期到2020年,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在零售交易中的占比将达到68%。
整合思维--阿里巴巴在其2016年年报中95次提到了“生态系统”,平安、腾讯、京东和百度在年报中也大量提及这个词。
用户基础--中国共有34亿个第三方支付账户。其中,支付宝5.2亿个(2017年3月末),腾讯6亿个(2016年末)。相比之下,PayPal在全球共有1.97亿个账户(2016年末)。
支付娱乐化--2017年春节期间,通过微信支付产生的虚拟红包达到了140亿个。
民营资本主导--在新的中心化的网络支付清算机构(网联)中,民营资本占比超过60%。最大股东是央行、外管局旗下投资平台,紧随其后的是蚂蚁金服和腾讯。
国际扩张--中国消费者已经可以在境外28个国家和地区使用第三方线上支付。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