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发布时间:2017-10-30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萧 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把文化建设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加以阐释。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正如报告所指出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历史早已证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文化的繁荣复兴既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又是其中的必要条件。

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文化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不断增强。过去五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北京APEC会议、杭州G20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举办期间的文艺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了中国形象、传播了中国价值,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守住中国立场,方有文化自信。中国的文化自信,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贯通古今、联系中西。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有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带来的丰厚基础,展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人向善的价值秩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古代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到如今与时俱进、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从战争时期的“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到新时期的“女排精神”“航天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不断地丰富、完善着其内涵,薪火相传、代代不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必将让我们的人民更有信仰、国家更有力量。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