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当以百姓心为心

发布时间:2017-12-01     稿件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作者:王石川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古往今来,但凡稍有情怀的官员,面对民瘼都会动情,感于国计都会动容。有时官员看到民生疾苦而落泪,与脆弱无关,更不关涉软弱,而是因为心中有柔软、肩上有重担。

心肠硬的人很难被万物感动,对民众没感情的官员不会设身处地为民众着想,更不会看到他们的不幸而一洒热泪。

读白居易的诗,可看出他是一个情感丰富且对民众极有深情的诗人。从《观刈麦》中的“足蒸暑士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到自惭“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足见白居易体恤民众。

无独有偶。苏东坡颇有政声,就在于他为官有慈悲心,心中有老百姓。他到扬州做官,发现麻麦如云,一派丰收景象,但父老“皆有忧色”,原来“夏田一熟,民于百死之中,微有生意;而监司争言催欠,使民反思凶年”。苏东坡很受触动,也很悲伤,于是立即上书,请求朝廷停止催欠。有情怀,有担当,就是苏东坡的施政风格。

《老子》中有一句话,“以百姓心为心”。如果连这都做不到,谈何情怀?遑论为民做实事!把民众冷暖放在心中,呼应民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应是本分。今天,官员是人民公仆,为官者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民众——父母有疾苦,官员有感触;父母不开心,官员当自省。

习近平总书记曾援引《晏子春秋》中的“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这句话,强调主仆关系不容颠倒,为官者必须牢记权为民所用,其间爱憎分明的立场,非常感染人。

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是一位有情怀的人。1998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在《当代人》杂志第七期发表散文《忆大山》,纪念一年前去世的老友——河北乡土作家贾大山,文中谈到了好几次流泪经历。

2004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延安电视台记者专访时说,当年告别梁家河村的那一刻,是插队最难忘的一件事,那一次是当众哭了。其背景是,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插队七年,与乡亲们建立了深厚感情。故此,哪怕离开后,“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20143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谈到了一件往事,“记得19662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几度哽咽,多次泣不成声,同学们也流下眼泪。”正是有了年少时埋下的真情,才有后来以焦裕禄为榜样,才能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说到官员哭,不能不提百姓哭。“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名言。如果官员常怀为民之心,在为民生疾苦而伤怀时,能够真正做到以百姓之心为心,那么百姓就不会哭而是笑。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职评论员)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