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多人好奇大会的会场布置、后勤接待,也有不少人求证各种信息的真假。
就我所见,十九大更加体现了节俭开会的特点。驻地楼前、院后都未见欢迎的横幅标语,也没有彩球、花坛等烘托气氛的物品摆设。餐厅和客房用品配备上简洁实用,保证正常使用而又不铺张浪费。餐厅里全部都是家常菜,标准降低,都是自助餐。
有的媒体说,房间里未摆设任何水果,这个倒不完全准确。我所住的房间,头一天桌子上有俩橘子,隔了一天又多了七八粒葡萄。有就是有,实事求是,不必夸大。
会场上的笔、纸张都是绿色环保的,还提供了一些公用的办公用品,如胶水、订书机等,确实是节俭之风处处可见,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2
十九大前后,我陆续参加了国务院新闻办中外记者见面会、党代表通道中外记者见面会和教育部“综合改革”中外记者见面会,并在十九大新闻中心接受了BBC、今日印度、日本经济新闻等媒体的专访。
BBC向我提的问题是:“能不能给我们海外的观众介绍下你自己?” 我介绍自己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过去近十年主要是从事一线的学生工作,愿望就是一句话:希望能够做一名让大学生终身难忘的陪伴者和同路人,让学生随时随地找得到,跟学生以心换心聊得来。此外,我还介绍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正在组建的团队。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自然会被问到如何做好90后党员的思想工作。根据我的日常工作思考,我总结出三句话:第一,知道别人要什么;第二,知道自己有什么;第三,知道东西怎么给。关于最后一句话,我打了一个比喻,把好的思想教育过程比作谈恋爱:如果你送了一个东西给心上人,但是这个东西送的方式不对,硬梆梆地扔给对方,对方不见得会接受,或者接受了也不见得会开心。我想通过这个例子说明,思想教育要产生更好地沟通和交流效果,就得以心换心,用最好的方式,最好的话语转换方式,在最恰当的场合提供给对方。
在此后一次采访中,我用了另外一个比喻,把思政工作比作“全心全意做大餐”。也是三句话,第一句话是知道学生喜欢什么,第二是知道自己厨房具备什么,第三知道我们的大餐如何送给学生。其实,想说明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能从从学生的立场、老师的角度和传输的过程做一些充实和补充,思政课效果应该会值得期待。
十九大结束后,我把各种采访和问题融合修订后,通过“南航徐川”微信公众号上呈现给大家,这对自己而言当然也是一段时光的定格。
3
谈点个人感受。我认为青年人对这个报告应该抱有极大的关切。因为报告里不仅有未来五年的规划,还有个30年的两步走目标。到2050年,中国的定位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强国有着方方面面美好的描述和规划。但是,大家有没有简单算一下,到那个时候能够享受到发展成果的,只能是青年人。那时候00后50岁,90后60岁,80后70岁……今天带着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前辈们很多都享受不到了。梦想也许属于所有人,未来一定属于青年人。
年轻,真好。
我们这个国家和我们这个组织对青年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在报告的最后部分,单独用了整整一段来寄语青年,情意拳拳。对这个群体的重视一望而知。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我在现场为这一段热烈鼓掌,疯狂打call。
4
报告内容丰富,体系宏大,论述精辟,指向高远。实事求是地说,如果对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不是足够了解,还是会有陌生感。这个可以理解,隔行如隔山,我们习惯于通过我们熟悉的领域来切入。也不要太着急,可以先听听各行各业的专家怎么说。讨论的过程就是形成共识的过程,就是明晰概念的过程。
说不定有人说,报告只是规划而已,能实现么?但我想说,这个世界上如果说还有哪个国家、哪个政党是真正持续不断地敢承诺、有规划并且能圆梦的,你应该找不到第二个国家,找不到第二个政党。
我们可以。
历史上我们有过三步走。“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这是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估计当时提出来,也是有不少人不相信。
事实呢?第一步目标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也已在1995年提前完成。第三步目标,从2050年现在提前到2035年了。
能行么?好好干,好好看,时间会给你答案。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